首页 » 电影 » 战争片 » 光荣岁月

  • 光荣岁月

    光荣岁月更新HD中字

    年份:2006 类型:战争片 剧情,战争

    主演:贾梅尔·杜布兹,萨米·纳塞利,罗什迪·泽姆,塞米·鲍亚吉拉,伯纳德·布兰卡恩,马修·西莫內,阿萨德·包伯,贝诺提·吉欧斯,梅拉尼·罗兰,安托万·夏佩,奥雷莉·埃尔特韦特,托马斯·朗曼,蒂博·德·蒙塔朗贝尔,DioucoundaKoma,PhilippeBeglia,MomoDebbouze,AbdelkimBouchareb,AbdelhamidIdjaini,AbdeslamArbaoui,朱莉

    导演: 拉契得·波查拉

    地区:法国

    语言:英语

二零云2

二零云1

剧情简介

1944年至1945二战期间,一群阿尔及利亚的伊斯兰教小伙子应召入伍,被编入法国军队,参加对德国的反击战。阿布戴卡德(罗舍迪·泽姆RoschdyZem饰)因通过军事理论考试而被授予下士军衔,在上级命令下带领同乡的弟兄们编进严厉的马丁尼兹中士(伯纳德·布兰肯BernardBlancan饰)的队伍中。在首次训练中,矮小伙萨义德(贾梅尔·杜布兹JamelDebbouze饰)在应对中士投手雷的考察时险些酿成大祸,幸好中士出手敏捷,反应神速,才让这批新兵幸免于难。在战斗中,这些新兵表现神勇,特别是下士,中士对他另眼相看。午餐时,出于对非洲士兵的歧视,食品分配极为不公,为了各种族士兵权益,下士不惜以下犯上,贸然顶撞了中士,两人是否就此结下私人恩怨?非洲士兵们的命运又何去何从? [色,戒]因许多原因档期滞后,北京上海院线换上了阿尔及利亚的[光荣岁月](Days of Glory),但真正深受其害的可能是冯小刚的[集结号]。
 [光荣岁月]提前为[集结号]在诸多方面设置“标准”,而从它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资历来看,这部在中国内地低调上画的非洲电影的诸多方面,都与[集结号]非常相近,大到反思式的主题,小到一声爆炸和一幅画面。
 坐在电影院,听着阿尔及利亚兵团攻占德国阵地的炮弹爆炸声,不禁替冯小刚导演打了一个大大的冷战。
 看[光荣岁月]这样的电影,最让人愉快的是可以找到许多种角度,而反过来某部电影能为观众带来观赏观角的多少,可能也会左右它在商业或者艺术上的成功与否,现在,电影市场的全球化带来观众越来越多元,也促进了电影创作的多元化,尤其是欧洲电影和亚洲电影的兴起,它们在市场上或多或少会模仿好莱坞的方式,但在艺术风格及内容上,许多电影更能突出重围,独树一帜,就像[光荣岁月]之于[拯救大兵瑞恩],它们没有拿到奥斯卡奖(5个主角共获最佳男主角奖),并非因为它合乎奥斯卡话语中的优秀电影的标准。
 出品国籍上,是一部阿尔及利亚电影,但其实,看过的人,人人都会承认这是部纯粹的法国电影,甚至可以说是[漫长的婚约]的姊妹篇。
 法国电影,我个人认为,比好莱坞电影更接近人性,即它们更喜欢在人本层次上展示故事,而不是先把电影中的世界正邪划分足够清晰之后,再来探讨人性。正像在[虎口脱险]之后,你找不到另一部这样的电影,一个曾被亡国的民族能以如此可爱可笑的视角来叙述一件当年几乎被灭种的屈辱事,法国电影和它们的艺术家的脑袋里的零件似乎由太多的富有弹性的组织组成。
 在[光荣岁月]里,那些生活在阿尔及利亚而又加入法国反纳粹军队的法国殖民者后裔,他们的种族似乎早被“正宗的法国人”所遗忘,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话。
 但他们同时又身兼伊斯兰教徒的阿拉伯人身份,不管现在美国主导下的世界对阿拉伯人与极端主义者的相似度的偏见有多深,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与同盟国对北非尤其是阿拉伯国家的争夺来看,阿拉伯文明中的正义、真理和文明的一面确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正义战争胜利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而这一点正是[卡萨布兰卡]和其它反映北非战事的好莱坞二战电影(如那些描述北非沙漠坦克大战的大量电影)无法替代[光荣岁月]的。我们很少像听到巴顿将军、朱可夫元帅或者蒋介石先生那样,在非洲反击纳粹的战士里找到某个大英雄的名字,在[光荣岁月]里,法国将军们把阿尔及利亚战士送上敌人阵地前沿地以换取德军火力点的战法,是阿尔及利亚籍的法裔导演拉契德·波查拉(Rachid Bouchareb)对过去的这段“光荣岁月”最无情的剥露与批判,这样的剥露与批判同时又是矛盾的,导演又不断为电影中注入如“祖国”或者“正义”的符号,在进入法国作战后,独臂的赛义德(Jamel Debbouze饰,之前是个小偷)向着天上的法国飞机高呼“法兰西万岁!”时,那股真诚仍然非常打动人心,非常非常。
 我甚至怀疑,导演之所以对这个作战能力一般,出身小偷,呆头呆脑,最后又瞬间死去的赛义德如此偏受,多多少少是将自己的灵魂化身到赛义德身上。
 那是个充满光荣梦想又无力无助的精神世界。
 我想,这倒正合乎一个殖民或者移民后裔的边缘身份和边缘心态。
 2005年日本最上座也是最好的电影是[血与骨],导演为日籍朝鲜移民的后裔崔洋一,崔洋一历经奋斗,现已成为日本电影界的巨擘,但当他拿出这部带着无限诚意的[血与骨]之时,人们并不是都被电影的艺术价值或者故事情节感动,而是被隐含在电影深处的那种移民后代复杂的矛盾的边缘身份和边缘心态所打动,也许是同情,也许是感佩,也许还有许多说不清的情感。
 [光荣岁月]里的赛义德及其连队兄弟,让我想起了[血与骨]里的北野武。
 [血与骨]表现的是一个边缘族群在另类奋斗史,[光荣岁月]又何尝不是——电影的最后,一心想要升职的下士,背对着死去的战友,而又面对着许过重诺又不肯兑现的法国上校的背影,重新迈上战争的征途,亦给电影外的观众,甚至整个人类历史都留下了一个无法解答的疑问:
 人生下来,奋斗,终点,却只是寻找到从前的来路,但有些人的来路到底在哪里呢?
 [血与骨]的最后,北野武死了,他的儿子把他埋进了朝鲜的土地,曾经大富大贵过的他死在萧条的故土,你无法说清他的一生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
 [光荣岁月]的最后,2005年,那场战斗60年之后,年迈的下士重回埋掩着战友的法国小镇阿尔萨斯,他的生命并没有结束,他看着墓碑上60年前消失的一个个鲜活的名字——最大的悲剧是,从60年前,这个特殊族群浴血寻找的来路,现在仍然没有结局。
 法国总统希拉克说:“这部长片是对二战中法国非洲部队的感谢。他们留给我们勇气和民族之间亲如手足的情谊,这种精神值得我们长久的分享和珍藏。”其实这个政客只说对了一小半。
{if:" [色,戒]因许多原因档期滞后,北京上海院线换上了阿尔及利亚的[光荣岁月](Days of Glory),但真正深受其害的可能是冯小刚的[集结号]。
 [光荣岁月]提前为[集结号]在诸多方面设置“标准”,而从它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资历来看,这部在中国内地低调上画的非洲电影的诸多方面,都与[集结号]非常相近,大到反思式的主题,小到一声爆炸和一幅画面。
 坐在电影院,听着阿尔及利亚兵团攻占德国阵地的炮弹爆炸声,不禁替冯小刚导演打了一个大大的冷战。
 看[光荣岁月]这样的电影,最让人愉快的是可以找到许多种角度,而反过来某部电影能为观众带来观赏观角的多少,可能也会左右它在商业或者艺术上的成功与否,现在,电影市场的全球化带来观众越来越多元,也促进了电影创作的多元化,尤其是欧洲电影和亚洲电影的兴起,它们在市场上或多或少会模仿好莱坞的方式,但在艺术风格及内容上,许多电影更能突出重围,独树一帜,就像[光荣岁月]之于[拯救大兵瑞恩],它们没有拿到奥斯卡奖(5个主角共获最佳男主角奖),并非因为它合乎奥斯卡话语中的优秀电影的标准。
 出品国籍上,是一部阿尔及利亚电影,但其实,看过的人,人人都会承认这是部纯粹的法国电影,甚至可以说是[漫长的婚约]的姊妹篇。
 法国电影,我个人认为,比好莱坞电影更接近人性,即它们更喜欢在人本层次上展示故事,而不是先把电影中的世界正邪划分足够清晰之后,再来探讨人性。正像在[虎口脱险]之后,你找不到另一部这样的电影,一个曾被亡国的民族能以如此可爱可笑的视角来叙述一件当年几乎被灭种的屈辱事,法国电影和它们的艺术家的脑袋里的零件似乎由太多的富有弹性的组织组成。
 在[光荣岁月]里,那些生活在阿尔及利亚而又加入法国反纳粹军队的法国殖民者后裔,他们的种族似乎早被“正宗的法国人”所遗忘,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话。
 但他们同时又身兼伊斯兰教徒的阿拉伯人身份,不管现在美国主导下的世界对阿拉伯人与极端主义者的相似度的偏见有多深,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与同盟国对北非尤其是阿拉伯国家的争夺来看,阿拉伯文明中的正义、真理和文明的一面确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正义战争胜利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而这一点正是[卡萨布兰卡]和其它反映北非战事的好莱坞二战电影(如那些描述北非沙漠坦克大战的大量电影)无法替代[光荣岁月]的。我们很少像听到巴顿将军、朱可夫元帅或者蒋介石先生那样,在非洲反击纳粹的战士里找到某个大英雄的名字,在[光荣岁月]里,法国将军们把阿尔及利亚战士送上敌人阵地前沿地以换取德军火力点的战法,是阿尔及利亚籍的法裔导演拉契德·波查拉(Rachid Bouchareb)对过去的这段“光荣岁月”最无情的剥露与批判,这样的剥露与批判同时又是矛盾的,导演又不断为电影中注入如“祖国”或者“正义”的符号,在进入法国作战后,独臂的赛义德(Jamel Debbouze饰,之前是个小偷)向着天上的法国飞机高呼“法兰西万岁!”时,那股真诚仍然非常打动人心,非常非常。
 我甚至怀疑,导演之所以对这个作战能力一般,出身小偷,呆头呆脑,最后又瞬间死去的赛义德如此偏受,多多少少是将自己的灵魂化身到赛义德身上。
 那是个充满光荣梦想又无力无助的精神世界。
 我想,这倒正合乎一个殖民或者移民后裔的边缘身份和边缘心态。
 2005年日本最上座也是最好的电影是[血与骨],导演为日籍朝鲜移民的后裔崔洋一,崔洋一历经奋斗,现已成为日本电影界的巨擘,但当他拿出这部带着无限诚意的[血与骨]之时,人们并不是都被电影的艺术价值或者故事情节感动,而是被隐含在电影深处的那种移民后代复杂的矛盾的边缘身份和边缘心态所打动,也许是同情,也许是感佩,也许还有许多说不清的情感。
 [光荣岁月]里的赛义德及其连队兄弟,让我想起了[血与骨]里的北野武。
 [血与骨]表现的是一个边缘族群在另类奋斗史,[光荣岁月]又何尝不是——电影的最后,一心想要升职的下士,背对着死去的战友,而又面对着许过重诺又不肯兑现的法国上校的背影,重新迈上战争的征途,亦给电影外的观众,甚至整个人类历史都留下了一个无法解答的疑问:
 人生下来,奋斗,终点,却只是寻找到从前的来路,但有些人的来路到底在哪里呢?
 [血与骨]的最后,北野武死了,他的儿子把他埋进了朝鲜的土地,曾经大富大贵过的他死在萧条的故土,你无法说清他的一生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
 [光荣岁月]的最后,2005年,那场战斗60年之后,年迈的下士重回埋掩着战友的法国小镇阿尔萨斯,他的生命并没有结束,他看着墓碑上60年前消失的一个个鲜活的名字——最大的悲剧是,从60年前,这个特殊族群浴血寻找的来路,现在仍然没有结局。
 法国总统希拉克说:“这部长片是对二战中法国非洲部队的感谢。他们留给我们勇气和民族之间亲如手足的情谊,这种精神值得我们长久的分享和珍藏。”其实这个政客只说对了一小半。"<>"" && " [色,戒]因许多原因档期滞后,北京上海院线换上了阿尔及利亚的[光荣岁月](Days of Glory),但真正深受其害的可能是冯小刚的[集结号]。
 [光荣岁月]提前为[集结号]在诸多方面设置“标准”,而从它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资历来看,这部在中国内地低调上画的非洲电影的诸多方面,都与[集结号]非常相近,大到反思式的主题,小到一声爆炸和一幅画面。
 坐在电影院,听着阿尔及利亚兵团攻占德国阵地的炮弹爆炸声,不禁替冯小刚导演打了一个大大的冷战。
 看[光荣岁月]这样的电影,最让人愉快的是可以找到许多种角度,而反过来某部电影能为观众带来观赏观角的多少,可能也会左右它在商业或者艺术上的成功与否,现在,电影市场的全球化带来观众越来越多元,也促进了电影创作的多元化,尤其是欧洲电影和亚洲电影的兴起,它们在市场上或多或少会模仿好莱坞的方式,但在艺术风格及内容上,许多电影更能突出重围,独树一帜,就像[光荣岁月]之于[拯救大兵瑞恩],它们没有拿到奥斯卡奖(5个主角共获最佳男主角奖),并非因为它合乎奥斯卡话语中的优秀电影的标准。
 出品国籍上,是一部阿尔及利亚电影,但其实,看过的人,人人都会承认这是部纯粹的法国电影,甚至可以说是[漫长的婚约]的姊妹篇。
 法国电影,我个人认为,比好莱坞电影更接近人性,即它们更喜欢在人本层次上展示故事,而不是先把电影中的世界正邪划分足够清晰之后,再来探讨人性。正像在[虎口脱险]之后,你找不到另一部这样的电影,一个曾被亡国的民族能以如此可爱可笑的视角来叙述一件当年几乎被灭种的屈辱事,法国电影和它们的艺术家的脑袋里的零件似乎由太多的富有弹性的组织组成。
 在[光荣岁月]里,那些生活在阿尔及利亚而又加入法国反纳粹军队的法国殖民者后裔,他们的种族似乎早被“正宗的法国人”所遗忘,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话。
 但他们同时又身兼伊斯兰教徒的阿拉伯人身份,不管现在美国主导下的世界对阿拉伯人与极端主义者的相似度的偏见有多深,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与同盟国对北非尤其是阿拉伯国家的争夺来看,阿拉伯文明中的正义、真理和文明的一面确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正义战争胜利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而这一点正是[卡萨布兰卡]和其它反映北非战事的好莱坞二战电影(如那些描述北非沙漠坦克大战的大量电影)无法替代[光荣岁月]的。我们很少像听到巴顿将军、朱可夫元帅或者蒋介石先生那样,在非洲反击纳粹的战士里找到某个大英雄的名字,在[光荣岁月]里,法国将军们把阿尔及利亚战士送上敌人阵地前沿地以换取德军火力点的战法,是阿尔及利亚籍的法裔导演拉契德·波查拉(Rachid Bouchareb)对过去的这段“光荣岁月”最无情的剥露与批判,这样的剥露与批判同时又是矛盾的,导演又不断为电影中注入如“祖国”或者“正义”的符号,在进入法国作战后,独臂的赛义德(Jamel Debbouze饰,之前是个小偷)向着天上的法国飞机高呼“法兰西万岁!”时,那股真诚仍然非常打动人心,非常非常。
 我甚至怀疑,导演之所以对这个作战能力一般,出身小偷,呆头呆脑,最后又瞬间死去的赛义德如此偏受,多多少少是将自己的灵魂化身到赛义德身上。
 那是个充满光荣梦想又无力无助的精神世界。
 我想,这倒正合乎一个殖民或者移民后裔的边缘身份和边缘心态。
 2005年日本最上座也是最好的电影是[血与骨],导演为日籍朝鲜移民的后裔崔洋一,崔洋一历经奋斗,现已成为日本电影界的巨擘,但当他拿出这部带着无限诚意的[血与骨]之时,人们并不是都被电影的艺术价值或者故事情节感动,而是被隐含在电影深处的那种移民后代复杂的矛盾的边缘身份和边缘心态所打动,也许是同情,也许是感佩,也许还有许多说不清的情感。
 [光荣岁月]里的赛义德及其连队兄弟,让我想起了[血与骨]里的北野武。
 [血与骨]表现的是一个边缘族群在另类奋斗史,[光荣岁月]又何尝不是——电影的最后,一心想要升职的下士,背对着死去的战友,而又面对着许过重诺又不肯兑现的法国上校的背影,重新迈上战争的征途,亦给电影外的观众,甚至整个人类历史都留下了一个无法解答的疑问:
 人生下来,奋斗,终点,却只是寻找到从前的来路,但有些人的来路到底在哪里呢?
 [血与骨]的最后,北野武死了,他的儿子把他埋进了朝鲜的土地,曾经大富大贵过的他死在萧条的故土,你无法说清他的一生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
 [光荣岁月]的最后,2005年,那场战斗60年之后,年迈的下士重回埋掩着战友的法国小镇阿尔萨斯,他的生命并没有结束,他看着墓碑上60年前消失的一个个鲜活的名字——最大的悲剧是,从60年前,这个特殊族群浴血寻找的来路,现在仍然没有结局。
 法国总统希拉克说:“这部长片是对二战中法国非洲部队的感谢。他们留给我们勇气和民族之间亲如手足的情谊,这种精神值得我们长久的分享和珍藏。”其实这个政客只说对了一小半。"<>"暂时没有网友评论该影片"}

光荣岁月影评

 [色,戒]因许多原因档期滞后,北京上海院线换上了阿尔及利亚的[光荣岁月](Days of Glory),但真正深受其害的可能是冯小刚的[集结号]。
 [光荣岁月]提前为[集结号]在诸多方面设置“标准”,而从它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资历来看,这部在中国内地低调上画的非洲电影的诸多方面,都与[集结号]非常相近,大到反思式的主题,小到一声爆炸和一幅画面。
 坐在电影院,听着阿尔及利亚兵团攻占德国阵地的炮弹爆炸声,不禁替冯小刚导演打了一个大大的冷战。
 看[光荣岁月]这样的电影,最让人愉快的是可以找到许多种角度,而反过来某部电影能为观众带来观赏观角的多少,可能也会左右它在商业或者艺术上的成功与否,现在,电影市场的全球化带来观众越来越多元,也促进了电影创作的多元化,尤其是欧洲电影和亚洲电影的兴起,它们在市场上或多或少会模仿好莱坞的方式,但在艺术风格及内容上,许多电影更能突出重围,独树一帜,就像[光荣岁月]之于[拯救大兵瑞恩],它们没有拿到奥斯卡奖(5个主角共获最佳男主角奖),并非因为它合乎奥斯卡话语中的优秀电影的标准。
 出品国籍上,是一部阿尔及利亚电影,但其实,看过的人,人人都会承认这是部纯粹的法国电影,甚至可以说是[漫长的婚约]的姊妹篇。
 法国电影,我个人认为,比好莱坞电影更接近人性,即它们更喜欢在人本层次上展示故事,而不是先把电影中的世界正邪划分足够清晰之后,再来探讨人性。正像在[虎口脱险]之后,你找不到另一部这样的电影,一个曾被亡国的民族能以如此可爱可笑的视角来叙述一件当年几乎被灭种的屈辱事,法国电影和它们的艺术家的脑袋里的零件似乎由太多的富有弹性的组织组成。
 在[光荣岁月]里,那些生活在阿尔及利亚而又加入法国反纳粹军队的法国殖民者后裔,他们的种族似乎早被“正宗的法国人”所遗忘,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话。
 但他们同时又身兼伊斯兰教徒的阿拉伯人身份,不管现在美国主导下的世界对阿拉伯人与极端主义者的相似度的偏见有多深,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与同盟国对北非尤其是阿拉伯国家的争夺来看,阿拉伯文明中的正义、真理和文明的一面确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正义战争胜利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而这一点正是[卡萨布兰卡]和其它反映北非战事的好莱坞二战电影(如那些描述北非沙漠坦克大战的大量电影)无法替代[光荣岁月]的。我们很少像听到巴顿将军、朱可夫元帅或者蒋介石先生那样,在非洲反击纳粹的战士里找到某个大英雄的名字,在[光荣岁月]里,法国将军们把阿尔及利亚战士送上敌人阵地前沿地以换取德军火力点的战法,是阿尔及利亚籍的法裔导演拉契德·波查拉(Rachid Bouchareb)对过去的这段“光荣岁月”最无情的剥露与批判,这样的剥露与批判同时又是矛盾的,导演又不断为电影中注入如“祖国”或者“正义”的符号,在进入法国作战后,独臂的赛义德(Jamel Debbouze饰,之前是个小偷)向着天上的法国飞机高呼“法兰西万岁!”时,那股真诚仍然非常打动人心,非常非常。
 我甚至怀疑,导演之所以对这个作战能力一般,出身小偷,呆头呆脑,最后又瞬间死去的赛义德如此偏受,多多少少是将自己的灵魂化身到赛义德身上。
 那是个充满光荣梦想又无力无助的精神世界。
 我想,这倒正合乎一个殖民或者移民后裔的边缘身份和边缘心态。
 2005年日本最上座也是最好的电影是[血与骨],导演为日籍朝鲜移民的后裔崔洋一,崔洋一历经奋斗,现已成为日本电影界的巨擘,但当他拿出这部带着无限诚意的[血与骨]之时,人们并不是都被电影的艺术价值或者故事情节感动,而是被隐含在电影深处的那种移民后代复杂的矛盾的边缘身份和边缘心态所打动,也许是同情,也许是感佩,也许还有许多说不清的情感。
 [光荣岁月]里的赛义德及其连队兄弟,让我想起了[血与骨]里的北野武。
 [血与骨]表现的是一个边缘族群在另类奋斗史,[光荣岁月]又何尝不是——电影的最后,一心想要升职的下士,背对着死去的战友,而又面对着许过重诺又不肯兑现的法国上校的背影,重新迈上战争的征途,亦给电影外的观众,甚至整个人类历史都留下了一个无法解答的疑问:
 人生下来,奋斗,终点,却只是寻找到从前的来路,但有些人的来路到底在哪里呢?
 [血与骨]的最后,北野武死了,他的儿子把他埋进了朝鲜的土地,曾经大富大贵过的他死在萧条的故土,你无法说清他的一生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
 [光荣岁月]的最后,2005年,那场战斗60年之后,年迈的下士重回埋掩着战友的法国小镇阿尔萨斯,他的生命并没有结束,他看着墓碑上60年前消失的一个个鲜活的名字——最大的悲剧是,从60年前,这个特殊族群浴血寻找的来路,现在仍然没有结局。
 法国总统希拉克说:“这部长片是对二战中法国非洲部队的感谢。他们留给我们勇气和民族之间亲如手足的情谊,这种精神值得我们长久的分享和珍藏。”其实这个政客只说对了一小半。
{end 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