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喜剧片 » 三毛流浪记

  • 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已完结

    年份:1949 类型:喜剧片

    主演:王龙基,关宏达,林榛,高依云

    导演:赵明,严恭

    地区:中国

    语言:汉语普通话

剧情简介

三毛是旧社会的苦孩子,他无依无靠,受尽了折磨,但它又是一个善良的、勇敢的好孩子,他的遭遇就是旧社会千千万万少年儿童的遭遇。枯瘦如柴的三毛行走在灯火通明、笑语欢歌的大都会上海。狂风暴雨的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外国产品的宣传广告,这里的繁荣与三毛没有一点关系。广告中胖娃娃吃的进口奶粉,他只能用那奶粉罐子当要饭的家伙。大雨之夜,三毛连暂时避雨的栖身之所都找不到,粗暴的警察和骄傲的阔太太随时驱赶着他。在人吃人的旧社会,饿肚子的穷人不得已出卖自己的孩子,售价却还不及橱窗里的洋娃娃。三毛走遍上海大街小巷,寻找能暂时得以糊口的营生,更是见遍了世态炎凉……  本片根据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同名连环画改编。人的行为不仅是其心理状态的产物,而且也受到其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的影响。这就是说,人的行为有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一些镜头:
1. 黄包车上的夫妇给三毛钱
2. 乞丐B帮三毛推车
3. 三毛追着要钱
4. 三毛捡钱
5. 流氓收保护费
6. 三毛数钱
7. “我的钱为什么要给他”
8. 分烧饼
9. 混进小学被轰出来 “这个地方不是你能进来的地方”
10. 庆祝儿童节的游行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 我们要爱护他们尊重他们” 反差
11. 自己组团参加游行,被警察轰走
 
为什么三毛要流浪?为什么三毛成了上海街头的一个小乞丐?他没有家庭没有亲人,无家可归衣食无着,因此被迫去当了一个小乞丐。但是再往下想想,是什么原因让他去当了乞丐而不是别的什么。三毛完全可以去当童工,但是可能是由于蒋委员长提出的“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我们要爱护他们尊重他们” ,导致那些工厂以此为由拒绝了三毛。从这个角度看的话,可以说是因为社会习惯让流浪的三毛不得不去当乞丐。社会习惯一方面是有意识教育和灌输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模仿的结果。模仿是人类的重要特性之一。蒋委员长的那段话可理解为一种有意识的灌输。
另外,从模仿的角度来看,当时(也包括现在),无家可归衣食无着的人,一般选择了当乞丐的这样一种做法。同样无家可归衣食无着的三毛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便随着他们一道当了乞丐。现在我们仍然可以在城市里看到这样的行乞的儿童,但是他们行乞的原因恐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三毛故事发生的那个时代,虽然也有社会福利机构,但是和现在的水平比起来差距是相当大的,当时的儿童福利院主要是由教会和慈善家所办,收容能力有限,与大批需要救助的儿童相比规模实在不够。而现在,根据一些调查和媒体的报道,在街上行乞的儿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被拐骗而来,作为一些成年人的获取财富(当然是不义之财)的工具来使用。时代在改变,社会的习惯做法也在改变。在三毛那时,社会对于这些无法收容的流浪儿童,也没有其他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只得让他们行乞。而现在的习惯做法,一般则是将他们送到社会福利院。但送到社会福利院之后他们的处境也只是相对改善,万一他们被送到邵阳某福利院的话……
大的方面说完,让我们把视线再聚焦到这十分钟短片里面的一些细节上吧。短片中出现的场景我分为三类,一类是施舍,比如一开始黄包车上的夫妇给三毛钱、小乞丐B分给三毛烧饼吃。二是互助,如小乞丐们帮三毛推车,其实分烧饼也可以看作是小乞丐们间的一种互助。三是最主要的冲突。三毛反抗流氓向他收取保护费、进小学被赶出来、参加儿童节游行被警察追打……对这些细节进行分析的话,都可以认为是由于社会角色与社会功能的不同所引发的。举参加儿童节游行被警察追打的例子,作为一名小乞丐,三毛们的身上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儿童的属性,一种是乞丐的属性。作为儿童,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同龄人在街上开心的游行,自己当然也想参与进去,这是他们作为儿童的社会角色所具有的一个权利。但同时他们又是乞丐,当时语境下的儿童当然不包括乞丐,因此作为维护治安的警察,当然要这些破坏了大型活动和谐的他们进行驱逐,警察拥有执法权,这同样也是其社会角色所具有的一种社会功能。

三毛流浪记影评

人的行为不仅是其心理状态的产物,而且也受到其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的影响。这就是说,人的行为有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一些镜头:
1. 黄包车上的夫妇给三毛钱
2. 乞丐B帮三毛推车
3. 三毛追着要钱
4. 三毛捡钱
5. 流氓收保护费
6. 三毛数钱
7. “我的钱为什么要给他”
8. 分烧饼
9. 混进小学被轰出来 “这个地方不是你能进来的地方”
10. 庆祝儿童节的游行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 我们要爱护他们尊重他们” 反差
11. 自己组团参加游行,被警察轰走
 
为什么三毛要流浪?为什么三毛成了上海街头的一个小乞丐?他没有家庭没有亲人,无家可归衣食无着,因此被迫去当了一个小乞丐。但是再往下想想,是什么原因让他去当了乞丐而不是别的什么。三毛完全可以去当童工,但是可能是由于蒋委员长提出的“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我们要爱护他们尊重他们” ,导致那些工厂以此为由拒绝了三毛。从这个角度看的话,可以说是因为社会习惯让流浪的三毛不得不去当乞丐。社会习惯一方面是有意识教育和灌输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模仿的结果。模仿是人类的重要特性之一。蒋委员长的那段话可理解为一种有意识的灌输。
另外,从模仿的角度来看,当时(也包括现在),无家可归衣食无着的人,一般选择了当乞丐的这样一种做法。同样无家可归衣食无着的三毛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便随着他们一道当了乞丐。现在我们仍然可以在城市里看到这样的行乞的儿童,但是他们行乞的原因恐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三毛故事发生的那个时代,虽然也有社会福利机构,但是和现在的水平比起来差距是相当大的,当时的儿童福利院主要是由教会和慈善家所办,收容能力有限,与大批需要救助的儿童相比规模实在不够。而现在,根据一些调查和媒体的报道,在街上行乞的儿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被拐骗而来,作为一些成年人的获取财富(当然是不义之财)的工具来使用。时代在改变,社会的习惯做法也在改变。在三毛那时,社会对于这些无法收容的流浪儿童,也没有其他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只得让他们行乞。而现在的习惯做法,一般则是将他们送到社会福利院。但送到社会福利院之后他们的处境也只是相对改善,万一他们被送到邵阳某福利院的话……
大的方面说完,让我们把视线再聚焦到这十分钟短片里面的一些细节上吧。短片中出现的场景我分为三类,一类是施舍,比如一开始黄包车上的夫妇给三毛钱、小乞丐B分给三毛烧饼吃。二是互助,如小乞丐们帮三毛推车,其实分烧饼也可以看作是小乞丐们间的一种互助。三是最主要的冲突。三毛反抗流氓向他收取保护费、进小学被赶出来、参加儿童节游行被警察追打……对这些细节进行分析的话,都可以认为是由于社会角色与社会功能的不同所引发的。举参加儿童节游行被警察追打的例子,作为一名小乞丐,三毛们的身上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儿童的属性,一种是乞丐的属性。作为儿童,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同龄人在街上开心的游行,自己当然也想参与进去,这是他们作为儿童的社会角色所具有的一个权利。但同时他们又是乞丐,当时语境下的儿童当然不包括乞丐,因此作为维护治安的警察,当然要这些破坏了大型活动和谐的他们进行驱逐,警察拥有执法权,这同样也是其社会角色所具有的一种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