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喜剧片 » 季风婚宴

  • 季风婚宴

    季风婚宴正片

    年份:2001 类型:喜剧片

    主演:库尔布尚·卡尔班达,维贾伊·拉齐,兰迪普·弘达,纳萨鲁丁·沙,蒂洛塔玛·索姆,帕尔文·达巴斯,米拉·奈尔,拉贾特·卡普尔,莉蕾特·杜贝,拉姆·卡普尔,索妮·拉兹丹,莎法莉·什提,罗珊·塞斯,瓦孙达拉·达斯,萨布里纳·德霍万,伊沙·奈尔

    导演:米拉·奈尔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二零云1

二零云2

剧情简介

印度新德里的一家人正在筹备女儿阿迪特(瓦塞达拉VasundharaDas饰)出嫁的婚礼。父亲拉里特(纳萨鲁丁•沙NaseeruddinShah饰)为她选定的如意郎君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富商之子海蒙特。然而,阿迪特并不开心,因为她还有一个在电视台做主持人的情人,并且是个有妇之夫。所以她一面在父母的督促下准备婚礼,一方面又要偷偷跟意中人约会……  婚礼还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婚礼设计师杜比跟女仆爱丽丝机缘巧合,堕入爱河;阿迪特的表妹跟澳大利亚的留学生打得火热;阿迪特的姑丈泰迦表示要资助她的表姐丽尔出国留学。然而,丽尔并不领情,反而极力反对女儿跟泰迦相处,因为她隐瞒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本片获第58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季风婚宴》是印度女导演米拉·奈尔获得第58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作品,得益于导演的女性特点,这部电影不仅有细腻的情感,有对家族纤细的描绘,更有对女性深入而客观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一部印度风情画。
 
关于印度
 
 对于印度的了解,我知之甚少,在此前只看过印度电影载歌载舞的场面,似乎印度人总是那么热情而欢快,可是从这部电影里,你可以发现他们的焦虑,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生活,影片的重点放在了这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上,父辈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如同所有东方故事里的一样,疼爱,如同父亲说得那样——我的子女就是我的全部。在爱情上,也是东方的传统,讲究门当户对,女儿嫁给了留洋的英俊少年,而女佣只能和打杂的杜比产生爱情,也许会觉得这种关系的处理似乎把女性的角色放得太低,不像多数女性导演那样强调女性意识,但我正要说,女性导演能够摆脱自己的性别意识,以冷静客观的镜头表述生活,是最难能可贵的。
 
关于婚礼
 
 故事是集中在一个婚礼上的,从婚礼的准备开始,到婚礼结束影片也结束,以一个印度德里中产阶级家庭的婚礼为载体,表现印度社会的风情也许是非常恰当的,印度是一个中产阶级占多数的国家,而这个中产阶级的婚礼又结合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种族与种族之间的众多内容,有留洋归来的年轻人,有传统的仪式与观念(父亲的观念),有印度族裔与斯里兰卡族裔,种种事情混杂在一起,既显得混乱,又相互融合,这就是印度社会的写照吧。
 
关于女性
 
 影片中出现的女性非常多,可以说,影片把绝大多数的镜头给了他们,里面有对老一辈传统女性的表现,他们第一次和男人见面就结婚了,但更多的注意力给了新女性,女主角在婚礼之前已经跟有妇之夫有了关系,甚至在婚礼前的晚上还与其幽会,表现了她们观念的开放与现代,同时,她也勇于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向未婚夫交待,最终得到了他的原谅。女主角的表姐小时候被姑父伤害,当姑父再次准备伤害另外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她虽然表现的懦弱,但终于还是站了出来,勇敢反抗。女佣想要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战战兢兢,欲迎还拒,那种传统女性的特点还有很大的保留。所有这一切,正是对当下印度女性的全景式的描绘,没有个人观点,全是客观反映,尤其如此,才显珍贵。
 
关于爱情
 
 对于爱情的描述,必然是一个个人化的东西,什么样的爱情能够打动什么样的人群,导演对于爱情的描述显然是多元化的,杜比与女佣只是偶然的相遇,但最终杜比痛下决心,来到女佣的门前求爱,并且是以非常传统的方式,这段爱情最生动也最感人,女儿与未婚夫不曾见面,听从父亲的安排,原本只是为了离开印度,到一个新的地方去,但当他们相见之后还是有了好感,这似乎也能解释中国古代父母订婚模式下为什么会产生举案齐眉式的爱情,有些时候,爱情是没有道理的。而且,从电影里可以看到女性复杂的爱情心理,女主角既想摆脱作为第三者的痛苦,又有些舍不得,这种复杂的心态也许是当下所有人,尤其是东方国家的人所面临的。
 
关于歌舞
 
 不得不承认,印度是一个歌舞国家,婚礼上的歌舞场面让人动容,从中可以窥见他们的民族心态,也可以看到他们是开放的,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开放性的,那么他们的民族必然是自信的,印度的歌舞虽然总是那么雷同,但是他们自己的人民喜欢,这也许也是他们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或者,在某些方面,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PS:印度的歌舞很不错!

季风婚宴影评

 《季风婚宴》是印度女导演米拉·奈尔获得第58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作品,得益于导演的女性特点,这部电影不仅有细腻的情感,有对家族纤细的描绘,更有对女性深入而客观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一部印度风情画。
 
关于印度
 
 对于印度的了解,我知之甚少,在此前只看过印度电影载歌载舞的场面,似乎印度人总是那么热情而欢快,可是从这部电影里,你可以发现他们的焦虑,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生活,影片的重点放在了这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上,父辈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如同所有东方故事里的一样,疼爱,如同父亲说得那样——我的子女就是我的全部。在爱情上,也是东方的传统,讲究门当户对,女儿嫁给了留洋的英俊少年,而女佣只能和打杂的杜比产生爱情,也许会觉得这种关系的处理似乎把女性的角色放得太低,不像多数女性导演那样强调女性意识,但我正要说,女性导演能够摆脱自己的性别意识,以冷静客观的镜头表述生活,是最难能可贵的。
 
关于婚礼
 
 故事是集中在一个婚礼上的,从婚礼的准备开始,到婚礼结束影片也结束,以一个印度德里中产阶级家庭的婚礼为载体,表现印度社会的风情也许是非常恰当的,印度是一个中产阶级占多数的国家,而这个中产阶级的婚礼又结合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种族与种族之间的众多内容,有留洋归来的年轻人,有传统的仪式与观念(父亲的观念),有印度族裔与斯里兰卡族裔,种种事情混杂在一起,既显得混乱,又相互融合,这就是印度社会的写照吧。
 
关于女性
 
 影片中出现的女性非常多,可以说,影片把绝大多数的镜头给了他们,里面有对老一辈传统女性的表现,他们第一次和男人见面就结婚了,但更多的注意力给了新女性,女主角在婚礼之前已经跟有妇之夫有了关系,甚至在婚礼前的晚上还与其幽会,表现了她们观念的开放与现代,同时,她也勇于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向未婚夫交待,最终得到了他的原谅。女主角的表姐小时候被姑父伤害,当姑父再次准备伤害另外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她虽然表现的懦弱,但终于还是站了出来,勇敢反抗。女佣想要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战战兢兢,欲迎还拒,那种传统女性的特点还有很大的保留。所有这一切,正是对当下印度女性的全景式的描绘,没有个人观点,全是客观反映,尤其如此,才显珍贵。
 
关于爱情
 
 对于爱情的描述,必然是一个个人化的东西,什么样的爱情能够打动什么样的人群,导演对于爱情的描述显然是多元化的,杜比与女佣只是偶然的相遇,但最终杜比痛下决心,来到女佣的门前求爱,并且是以非常传统的方式,这段爱情最生动也最感人,女儿与未婚夫不曾见面,听从父亲的安排,原本只是为了离开印度,到一个新的地方去,但当他们相见之后还是有了好感,这似乎也能解释中国古代父母订婚模式下为什么会产生举案齐眉式的爱情,有些时候,爱情是没有道理的。而且,从电影里可以看到女性复杂的爱情心理,女主角既想摆脱作为第三者的痛苦,又有些舍不得,这种复杂的心态也许是当下所有人,尤其是东方国家的人所面临的。
 
关于歌舞
 
 不得不承认,印度是一个歌舞国家,婚礼上的歌舞场面让人动容,从中可以窥见他们的民族心态,也可以看到他们是开放的,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开放性的,那么他们的民族必然是自信的,印度的歌舞虽然总是那么雷同,但是他们自己的人民喜欢,这也许也是他们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或者,在某些方面,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PS:印度的歌舞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