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纪录片 » 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

二零云1

剧情简介

剧情介绍: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诗人梦想世间精致,在露水中捕捉永恒。 《回城》借用佛经,以周梦蝶生活中的一天来比喻生活中的风景,穿插在日常生活中,反映他的思想、实践和写作,力图重现当时的气氛昔日的武昌街和书摊的寂寞国度。几世的痛苦、流放和意义所带来的变化和启示,最终体现为不负如来和清朝的启蒙和爱。先说两句题外话。最近诺贝尔文学奖因为花落莫言,似乎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纯文学热,莫言的小说在卓越当当上排名靠前,甚至乎脱销。似乎中国人一夜之间又回到了排队买书、人人都欲做文学家的年代了,但天知道据统计,中国人平均一年才读四、五本书,从事纯文学的作家们如果平时不搞点副业,几乎都要饿死了。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如果从事严肃文学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更像一种修行。
本片主人公周梦蝶的出场就好像一位苦行僧的亮相。他的朋友说记忆中的周公都是不穿西装的,他一袭蓝袍,如僧衣,沐浴着晨光起身,叠被铺床穿衣,出门去便利店买上一份当天的报纸,然后回来煮早饭,看报纸。在缓慢的镜头推导中,周公的一天缓缓拉开。同时也奠定了本片的基调,这位九十岁高龄的老人是一位诗人,虽然他在精神世界里拥有一个想象的“孤独国”,但他是属于尘世的,避免不了日常的行为举止,所谓那些俗人的功课。
周梦蝶是一位诗人,他有很深的古文功底,写的却大多是新诗,他一生经历颇丰,也凄凉,也仓惶,旧籍河南,因为时代原因,辗转来到台湾。对于他的人生,他的家庭,纪录片一开始并没有过多的展示,而是留待后面。它是慢慢地铺陈他的日常生活片段,而这些片段与片段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他出席一个老诗人的活动,比如他一大早带着稿纸坐第一班车到一个很远的幽暗的角落里写诗,比如他每天都要练楷书,比如他很爱书,也会去旧书店买书,这些片段间中会穿插他的诗歌。
我们知道,在某种程度上,诗是碎片式的意象集锦。而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碎片,单讲他的一天,可能看似普通枯燥,但是再经过友人和他自己的口述与吟诵诗歌,这一天就带出了他的一生,而由他个体的一生又带出了一种时代变幻的历史沧桑感。于是诗的底蕴就出来了,诗从来是说的少,而留白的多。周老的人生也是如此。
周老说有两种人,一种是狂者,一种是狷者。前者是对着一个目标积极进取,奋斗不已,而后者则是时时反省观照,生命呈向内的体悟。周老就属于后者。他的诗曾被评价为打“文字禅”,就是形而上的东西多,但是正因如此,他的这份内修功课才能做到极致。我们看到,纪录片慢慢地往后走着,叙事的线索也从横向的一天进入到纵向的一生。他的朋友纷纷地进来讲他的故事,他自己也开始回忆,借由自己的诗,表达喜悦悲愁。
周老的形象慢慢地丰富起来,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有着烂漫童心的周老,自诩浪漫的周老,虔诚皈依的周老,严谨苦修的周老,缅怀过往的周老,矛盾纠结的周老,乃至于最后,用一个章节讲他回了一趟老家的故事。这里,我们终于知道了周老的身世,是“少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用飘零凄苦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母亲一辈子似乎为受苦而来,没享福就走了;回老家想给妻子一点零花钱,不怨她嫁人,却意外得知她改嫁后又生了两个儿子之后去世的消息;至于当年生下的两子一女,只剩女儿在世。作为一个狷者,相信周老回顾自己生命历程的时候,也不免有哽咽的地方。值得称道的是,纪录片在拍摄周老这些痛处的时候用镜是很慈悲的,不像那种电视纪录片大特写对着被采访者,不捕捉到一滴泪的自由落体誓不罢休,相反,它是点到即止,以看似轻淡的方式书写沉重,着墨虽不多,看了却反而让人印象深刻。
整部纪录片全长近三个小时,但是一点都不闷。虽然有瑕疵的地方,比如有好几处出现穿帮,甚至明显可以看出是因为画面取舍缘故形成的太多跳切,但是瑕不掩瑜。而且,有很多意象的镜头如神来之笔,配合周梦蝶的诗,点出了一种化境。特别是结尾,当周老道出了一句自己的诗时,配合的是一片湖面上一叶孤舟独自划远的画面,仿佛隐喻了周老这一生不论写诗还是生活,都如一位狷者的修行,默默地从此岸划到到彼岸,同时还给人“天地一沙鸥飘飘何所似”的那种遗世独立的感觉。
不由想到最近看的那本《逝去的武林》,讲的是一位大隐隐于市的武林高手。他于本世纪初谢世,是民国形意拳最风行年代的见证者。他见证的不止是纯正的武学,更有那一代武林宗师们的做人风范和礼仪尚德之心。算算周梦蝶的年纪也差不多快一世纪了,这一世纪风云变幻,十年就好像从前的一个朝代,所以过得特别风驰电掣,以至于很多东西都留不住了。所幸我们还有老一辈人,他们书写或口述的即便是他们自己,留下的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但不幸的是,他们也渐渐朝我们走远,最后只剩下背影供我们想象了。

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影评

先说两句题外话。最近诺贝尔文学奖因为花落莫言,似乎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纯文学热,莫言的小说在卓越当当上排名靠前,甚至乎脱销。似乎中国人一夜之间又回到了排队买书、人人都欲做文学家的年代了,但天知道据统计,中国人平均一年才读四、五本书,从事纯文学的作家们如果平时不搞点副业,几乎都要饿死了。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如果从事严肃文学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更像一种修行。
本片主人公周梦蝶的出场就好像一位苦行僧的亮相。他的朋友说记忆中的周公都是不穿西装的,他一袭蓝袍,如僧衣,沐浴着晨光起身,叠被铺床穿衣,出门去便利店买上一份当天的报纸,然后回来煮早饭,看报纸。在缓慢的镜头推导中,周公的一天缓缓拉开。同时也奠定了本片的基调,这位九十岁高龄的老人是一位诗人,虽然他在精神世界里拥有一个想象的“孤独国”,但他是属于尘世的,避免不了日常的行为举止,所谓那些俗人的功课。
周梦蝶是一位诗人,他有很深的古文功底,写的却大多是新诗,他一生经历颇丰,也凄凉,也仓惶,旧籍河南,因为时代原因,辗转来到台湾。对于他的人生,他的家庭,纪录片一开始并没有过多的展示,而是留待后面。它是慢慢地铺陈他的日常生活片段,而这些片段与片段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他出席一个老诗人的活动,比如他一大早带着稿纸坐第一班车到一个很远的幽暗的角落里写诗,比如他每天都要练楷书,比如他很爱书,也会去旧书店买书,这些片段间中会穿插他的诗歌。
我们知道,在某种程度上,诗是碎片式的意象集锦。而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碎片,单讲他的一天,可能看似普通枯燥,但是再经过友人和他自己的口述与吟诵诗歌,这一天就带出了他的一生,而由他个体的一生又带出了一种时代变幻的历史沧桑感。于是诗的底蕴就出来了,诗从来是说的少,而留白的多。周老的人生也是如此。
周老说有两种人,一种是狂者,一种是狷者。前者是对着一个目标积极进取,奋斗不已,而后者则是时时反省观照,生命呈向内的体悟。周老就属于后者。他的诗曾被评价为打“文字禅”,就是形而上的东西多,但是正因如此,他的这份内修功课才能做到极致。我们看到,纪录片慢慢地往后走着,叙事的线索也从横向的一天进入到纵向的一生。他的朋友纷纷地进来讲他的故事,他自己也开始回忆,借由自己的诗,表达喜悦悲愁。
周老的形象慢慢地丰富起来,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有着烂漫童心的周老,自诩浪漫的周老,虔诚皈依的周老,严谨苦修的周老,缅怀过往的周老,矛盾纠结的周老,乃至于最后,用一个章节讲他回了一趟老家的故事。这里,我们终于知道了周老的身世,是“少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用飘零凄苦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母亲一辈子似乎为受苦而来,没享福就走了;回老家想给妻子一点零花钱,不怨她嫁人,却意外得知她改嫁后又生了两个儿子之后去世的消息;至于当年生下的两子一女,只剩女儿在世。作为一个狷者,相信周老回顾自己生命历程的时候,也不免有哽咽的地方。值得称道的是,纪录片在拍摄周老这些痛处的时候用镜是很慈悲的,不像那种电视纪录片大特写对着被采访者,不捕捉到一滴泪的自由落体誓不罢休,相反,它是点到即止,以看似轻淡的方式书写沉重,着墨虽不多,看了却反而让人印象深刻。
整部纪录片全长近三个小时,但是一点都不闷。虽然有瑕疵的地方,比如有好几处出现穿帮,甚至明显可以看出是因为画面取舍缘故形成的太多跳切,但是瑕不掩瑜。而且,有很多意象的镜头如神来之笔,配合周梦蝶的诗,点出了一种化境。特别是结尾,当周老道出了一句自己的诗时,配合的是一片湖面上一叶孤舟独自划远的画面,仿佛隐喻了周老这一生不论写诗还是生活,都如一位狷者的修行,默默地从此岸划到到彼岸,同时还给人“天地一沙鸥飘飘何所似”的那种遗世独立的感觉。
不由想到最近看的那本《逝去的武林》,讲的是一位大隐隐于市的武林高手。他于本世纪初谢世,是民国形意拳最风行年代的见证者。他见证的不止是纯正的武学,更有那一代武林宗师们的做人风范和礼仪尚德之心。算算周梦蝶的年纪也差不多快一世纪了,这一世纪风云变幻,十年就好像从前的一个朝代,所以过得特别风驰电掣,以至于很多东西都留不住了。所幸我们还有老一辈人,他们书写或口述的即便是他们自己,留下的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但不幸的是,他们也渐渐朝我们走远,最后只剩下背影供我们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