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纪录片 » 城市梦

  • 城市梦

    城市梦第1集完结

    年份:2021 类型:纪录片

    主演:内详

    导演:陈为军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

二零云2

二零云1

剧情简介

2014年,武汉为争得全国卫生文明城市的荣誉,政府下令整治各个街道,清理小商小贩,鲁磨路是长久不好治理的典型。主人公王天成和他儿子都是残疾人,城管对这个困难家庭,给予了帮扶,给他们建了一个报刊亭,王天成却私自扩建亭棚,并在旁边设置了一个水果摊,一辆长年停驻在此的小卡车。其他商贩便跟着“学习”,使得鲁磨路,一条不算宽的人行道,长年拥堵。而整治这条街道的重担则下达给了武汉市洪山区城管二中队。2014年6月,武汉城管终于决定取缔王天成的占道亭棚和水果摊。经过两周的卧底调查,城管发现王王天

印象中好像还是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纪录片,去之前事先大致了解了题材,本以为会拍的很沉重或沉闷,不想作为一部纪录片,它的节奏却出乎意料的好,全程紧紧吸引着我的注意力,情节推进的严密扎实,轻重缓急都处理的很有功力,甚至超过许多剧情片,看的过程中,几度被逗笑,有时又忍不住心疼的想掉下眼泪。

它更牵动人心,因为这不是表演,不是改编,它就是真实故事本身,拍下来的每一个镜头,都是人实实在在的生活。影片的主角王爹爹一家五口从河南老家来到武汉,挤住在脏破不堪的小屋里,老婆是癌症,自己是脑梗患者,儿子是残疾,早年在工厂上班时被压掉了一只手,儿媳妇也是没受过什么教育的农村妇女,这个家庭里,最明媚的角色就是王爹爹的孙女,正在上初中的少女萍萍,她爱笑,朴实可爱,成绩极好,是全家的希望和骄傲。

全家人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他们在街头摆的地摊,王爹爹买衣服鞋垫和一些杂物,儿子卖水果。这个地摊所在的市口,生意很不错,王爹爹在这里做了两年了,这份生意的收入,支撑了他们付房租,吃药看病,孩子上学等所有的开支,但是这份生意即将保不住了,这里被规划,将要成为珠宝一条街,自然是不能再允许王爹爹的地摊存在了,就此,开展了一场王爹爹和城管队斗智斗勇的大战。

全片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王爹爹,这个七十多岁的倔老头,承担了这部影片中几乎所有的笑点和泪点,若不是他的顽强,大概这出戏不出三个回合就会结束,面对城管,他几乎拿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全部手段,一个人光着膀子就敢对抗一整群带着盾牌头盔的城管队员。他可以前一秒还笑脸相迎,让你放松警惕,后一秒就马上暴跳如雷,大打出手。他有三分无赖,三分狡猾,三分不要命,但他最令人的动容的,是他眼睛里不时闪动着的倔强,是那份对妻子的温柔,对孙女的期望和疼爱。

除了王爹爹以外,另一个最触动我的人,是他的儿子,他看起来也就不过三十多岁,大概是我们的同龄人,但他的面容明显比同龄人衰老和疲倦,他不像如今的70后80后,人到中年很多都开始自我觉醒,开始追寻梦想和思索人生的意义,他完全不可能有这样的妄想,贫困和逼仄的生活,让他每天从早到晚只剩下进货看摊,没有任何个人的追求,大概也完全不敢有。很多个夜色灯火中的镜头里,他的脸其实仔细看去,是英俊的,收拾收拾想必是个好看的男人,但是却常年带着委屈愁闷的表情,只有在和女儿说话的时候,才会露出一线明亮和温柔。

作为一个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孩子,若不是还有这样的电影存在,我大概很难真正理解这群人的辛酸,虽然他们离我这样近,但对我而言,只是我每日匆匆走过街头遇到的路人甲,我会理所当然的以为,大家住在一个城市里,就理应过着相同的生活,其实他们生活的艰难,是我难以想象的,住在脏的要死的水果车里,从来没去过任何干净整洁的场所消费,为了保住摊位,要在街头撒泼打滚大打出手,躺在马路中间以命相搏,为了生存,他们所付出的隐忍和努力,我从来没尝过,在黑暗的影片里,闪过的每一个记录他们生活的镜头,都在撞击着我,提醒着我,我自以为艰难的生活,其实已经是多么轻易,多么幸运,我的那些烦恼和压力,其实是多么渺小到不值一提。

有人说,城管的形象在这部片子里是颠覆性的存在,他们一改往年我们在各种新闻里看到的蛮狠,几乎是委曲求全的,忍人所不能忍,甚至用出了卧底这样的手段,去和王爹爹一家周旋,让人顿生好感,好到简直不像真的,城管的副队更是说出了“他们是生活的弱者,我们是工作的弱者”这样的话。是的,我也觉得这样的城管可能存在,但大概只是凤毛麟角,也许只是存在于镜头之下,但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可以这样做,至少说明了,每个人都从内心深处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城管其实也知道,那就是面对弱者时,给予最基本的尊重和保护,这是基本人权,这是任何“顾全大局”之类的冠冕堂皇的词都解释不过去的人心正义。

每个人置身城市之中,都必定心怀自己的城市梦,王爹爹一家有梦,他们想在城里扎根,想活下去,城管们也有梦,想让城市变的更干净,更文明,当每个人的梦都很迫切,都有坚定的意志要执行下去的时候,那么往往被牺牲掉的就是弱者,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在阴暗角落里被捂住嘴,看不到的眼泪和哭喊。人若只是看到自己的梦,看不到别人的梦,你的梦就会成为他人的地狱。

王爹爹一家和城管的冲突,归根结底是两个梦的冲突,这种冲突通常是残酷的,是你死我活的,但这部电影试图寻找一条路,告诉我们在冲突发生时,并不是注定只能二选一,而是可以寻求共存共生的。

电影之后的讨论会上,监制陈梁说:“每当你去敲击社会绷的最紧的那根弦,就一定会带来震动,听到回响”,其实,谁都知道中国社会最紧绷的弦在哪里,但敢于去敲击的人几乎找不到,所以这样的选材是勇敢和珍贵的,虽然也必定要有取舍和妥协。

有人说,这个电影的立意是对城管的洗白,有主旋律电影的嫌疑,但我却更愿意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待它的作用,那就是让人们去看到一种我们更期待的城市管理的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或许不够强硬,不够有效率,不够“秋风扫落叶”,它的成本更高,更强调程序正义的重要,更透明受监督,它更温柔,更懂得尊重,更能站在“弱者”的角度上去着想,能够真正的去尊重和保护这些“低端人口”,而不是强硬的把他们当做垃圾清扫出去,当做蟑螂那样一巴掌拍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希望这部电影被更多更多的人看到,尤其是被在一线执法的城管和警察们看到,若你是城管或警察,无论是领导还是一线,若你始终坚持用这样的方式工作,哪怕没法出政绩,我也会深深的尊敬你,若你不是,那么愿你看完此片之后,好好的反省自己,真的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当然,我不会因为这部片就对中国的城管工作过于乐观,不会盲目的认为全世界的小贩都像王爹爹一样难搞,他们大多数都还是畏于权威默默的走开了,而当然也不是全世界的城管都像胡队长一样温柔,他们通常没有这样的耐心,居高临下的姿态是更多的。但我也不赞同有些人认为这部电影是在粉饰太平,故意去丑化小摊贩,或美化城管,客观的来说,它对双方的形象呈现都是比较全面立体的,王爹爹除了蛮不讲理之外,其实对家人也有满满的保护与温情,城管队虽然有脚踏实地,耐心交流的队长,但也存在着不下现场,只顾施压的官僚作风,这些都是没有回避的部分,它让我们看到了事情的复杂性,人的矛盾性,它不是作为一个标签存在的,这样的取材也看出了一个导演本身丰富的人性观。

首映之后,现场有一场热烈的讨论,我在现场也向制片人戴年文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中国的老百姓为何如此热衷于闹呢?能作能闹,是不是会得到更多帮助?会哭的孩子是不是更会有奶吃?为什么当遭遇剥夺或不公时,更多人本能的反应是把希望寄托在躺大街,拼老命这种极端的方式之上,为什么人们宁愿上访而不愿意走正规的法律路线?对比其它默默无闻,被城管一赶就赶走的小贩来说,王爹爹的闹确实换来了更好的结果,他得到了帮助,得到了一个新的更整洁的摊位,而其它人走了就是走了,什么也没了。

这样的例子,是否会成为一种变相的鼓励呢?当老百姓开始迷信极端的上访和闹会有作用,那么就必定带来更强硬的镇压,如此将形成恶性循环,如何终结呢?其实,根源还在于法制建设,给出更多的正规渠道,让这些渠道更容易,不要让老百姓对正规渠道失望甚至绝望,被逼只能用王爹爹的强硬方式来解决,愿法律更仁慈,更能考虑弱者的利益,而不是一味的强调维稳和谐,虚假的和谐之下如果隐藏的只是被捂住的呼喊,被憋回去的眼泪,这样的和谐只会让人感到越发绝望。

看完了这部纪录片之后的好几天,从此我走在路上,看到街边卖水果的大爷,心中都会有一丝温柔的牵动,我想起了王爹爹一家,好像他们再也不是与我无关的人,我很感激也想看到更多这样的电影,虽然它的上映想必是非常不容易。

它提供了一个样本,鼓励大家都向前一步,最终能够伸出双手去合作,而不是发起更多的战争和敌对,尤其是鼓励那些掌握着权力,掌握着资源,受过更多教育,更有全局观的“强者”们能向着“草民”们多迈出几步,不是驱赶他们,不是侮辱或暴力相向,不是去把他们当做麻烦和阻碍,而是更多的付出耐心和同理心,伸手拉他们一把,对“强者”来说,这是举手之劳,对“弱者”来说,这就是全家的命脉,是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愿这座城市得以守护所有卑微的梦想,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提醒自己,莫以善小而不为。

城市梦影评

印象中好像还是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纪录片,去之前事先大致了解了题材,本以为会拍的很沉重或沉闷,不想作为一部纪录片,它的节奏却出乎意料的好,全程紧紧吸引着我的注意力,情节推进的严密扎实,轻重缓急都处理的很有功力,甚至超过许多剧情片,看的过程中,几度被逗笑,有时又忍不住心疼的想掉下眼泪。

它更牵动人心,因为这不是表演,不是改编,它就是真实故事本身,拍下来的每一个镜头,都是人实实在在的生活。影片的主角王爹爹一家五口从河南老家来到武汉,挤住在脏破不堪的小屋里,老婆是癌症,自己是脑梗患者,儿子是残疾,早年在工厂上班时被压掉了一只手,儿媳妇也是没受过什么教育的农村妇女,这个家庭里,最明媚的角色就是王爹爹的孙女,正在上初中的少女萍萍,她爱笑,朴实可爱,成绩极好,是全家的希望和骄傲。

全家人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他们在街头摆的地摊,王爹爹买衣服鞋垫和一些杂物,儿子卖水果。这个地摊所在的市口,生意很不错,王爹爹在这里做了两年了,这份生意的收入,支撑了他们付房租,吃药看病,孩子上学等所有的开支,但是这份生意即将保不住了,这里被规划,将要成为珠宝一条街,自然是不能再允许王爹爹的地摊存在了,就此,开展了一场王爹爹和城管队斗智斗勇的大战。

全片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王爹爹,这个七十多岁的倔老头,承担了这部影片中几乎所有的笑点和泪点,若不是他的顽强,大概这出戏不出三个回合就会结束,面对城管,他几乎拿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全部手段,一个人光着膀子就敢对抗一整群带着盾牌头盔的城管队员。他可以前一秒还笑脸相迎,让你放松警惕,后一秒就马上暴跳如雷,大打出手。他有三分无赖,三分狡猾,三分不要命,但他最令人的动容的,是他眼睛里不时闪动着的倔强,是那份对妻子的温柔,对孙女的期望和疼爱。

除了王爹爹以外,另一个最触动我的人,是他的儿子,他看起来也就不过三十多岁,大概是我们的同龄人,但他的面容明显比同龄人衰老和疲倦,他不像如今的70后80后,人到中年很多都开始自我觉醒,开始追寻梦想和思索人生的意义,他完全不可能有这样的妄想,贫困和逼仄的生活,让他每天从早到晚只剩下进货看摊,没有任何个人的追求,大概也完全不敢有。很多个夜色灯火中的镜头里,他的脸其实仔细看去,是英俊的,收拾收拾想必是个好看的男人,但是却常年带着委屈愁闷的表情,只有在和女儿说话的时候,才会露出一线明亮和温柔。

作为一个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孩子,若不是还有这样的电影存在,我大概很难真正理解这群人的辛酸,虽然他们离我这样近,但对我而言,只是我每日匆匆走过街头遇到的路人甲,我会理所当然的以为,大家住在一个城市里,就理应过着相同的生活,其实他们生活的艰难,是我难以想象的,住在脏的要死的水果车里,从来没去过任何干净整洁的场所消费,为了保住摊位,要在街头撒泼打滚大打出手,躺在马路中间以命相搏,为了生存,他们所付出的隐忍和努力,我从来没尝过,在黑暗的影片里,闪过的每一个记录他们生活的镜头,都在撞击着我,提醒着我,我自以为艰难的生活,其实已经是多么轻易,多么幸运,我的那些烦恼和压力,其实是多么渺小到不值一提。

有人说,城管的形象在这部片子里是颠覆性的存在,他们一改往年我们在各种新闻里看到的蛮狠,几乎是委曲求全的,忍人所不能忍,甚至用出了卧底这样的手段,去和王爹爹一家周旋,让人顿生好感,好到简直不像真的,城管的副队更是说出了“他们是生活的弱者,我们是工作的弱者”这样的话。是的,我也觉得这样的城管可能存在,但大概只是凤毛麟角,也许只是存在于镜头之下,但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可以这样做,至少说明了,每个人都从内心深处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城管其实也知道,那就是面对弱者时,给予最基本的尊重和保护,这是基本人权,这是任何“顾全大局”之类的冠冕堂皇的词都解释不过去的人心正义。

每个人置身城市之中,都必定心怀自己的城市梦,王爹爹一家有梦,他们想在城里扎根,想活下去,城管们也有梦,想让城市变的更干净,更文明,当每个人的梦都很迫切,都有坚定的意志要执行下去的时候,那么往往被牺牲掉的就是弱者,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在阴暗角落里被捂住嘴,看不到的眼泪和哭喊。人若只是看到自己的梦,看不到别人的梦,你的梦就会成为他人的地狱。

王爹爹一家和城管的冲突,归根结底是两个梦的冲突,这种冲突通常是残酷的,是你死我活的,但这部电影试图寻找一条路,告诉我们在冲突发生时,并不是注定只能二选一,而是可以寻求共存共生的。

电影之后的讨论会上,监制陈梁说:“每当你去敲击社会绷的最紧的那根弦,就一定会带来震动,听到回响”,其实,谁都知道中国社会最紧绷的弦在哪里,但敢于去敲击的人几乎找不到,所以这样的选材是勇敢和珍贵的,虽然也必定要有取舍和妥协。

有人说,这个电影的立意是对城管的洗白,有主旋律电影的嫌疑,但我却更愿意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待它的作用,那就是让人们去看到一种我们更期待的城市管理的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或许不够强硬,不够有效率,不够“秋风扫落叶”,它的成本更高,更强调程序正义的重要,更透明受监督,它更温柔,更懂得尊重,更能站在“弱者”的角度上去着想,能够真正的去尊重和保护这些“低端人口”,而不是强硬的把他们当做垃圾清扫出去,当做蟑螂那样一巴掌拍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希望这部电影被更多更多的人看到,尤其是被在一线执法的城管和警察们看到,若你是城管或警察,无论是领导还是一线,若你始终坚持用这样的方式工作,哪怕没法出政绩,我也会深深的尊敬你,若你不是,那么愿你看完此片之后,好好的反省自己,真的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当然,我不会因为这部片就对中国的城管工作过于乐观,不会盲目的认为全世界的小贩都像王爹爹一样难搞,他们大多数都还是畏于权威默默的走开了,而当然也不是全世界的城管都像胡队长一样温柔,他们通常没有这样的耐心,居高临下的姿态是更多的。但我也不赞同有些人认为这部电影是在粉饰太平,故意去丑化小摊贩,或美化城管,客观的来说,它对双方的形象呈现都是比较全面立体的,王爹爹除了蛮不讲理之外,其实对家人也有满满的保护与温情,城管队虽然有脚踏实地,耐心交流的队长,但也存在着不下现场,只顾施压的官僚作风,这些都是没有回避的部分,它让我们看到了事情的复杂性,人的矛盾性,它不是作为一个标签存在的,这样的取材也看出了一个导演本身丰富的人性观。

首映之后,现场有一场热烈的讨论,我在现场也向制片人戴年文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中国的老百姓为何如此热衷于闹呢?能作能闹,是不是会得到更多帮助?会哭的孩子是不是更会有奶吃?为什么当遭遇剥夺或不公时,更多人本能的反应是把希望寄托在躺大街,拼老命这种极端的方式之上,为什么人们宁愿上访而不愿意走正规的法律路线?对比其它默默无闻,被城管一赶就赶走的小贩来说,王爹爹的闹确实换来了更好的结果,他得到了帮助,得到了一个新的更整洁的摊位,而其它人走了就是走了,什么也没了。

这样的例子,是否会成为一种变相的鼓励呢?当老百姓开始迷信极端的上访和闹会有作用,那么就必定带来更强硬的镇压,如此将形成恶性循环,如何终结呢?其实,根源还在于法制建设,给出更多的正规渠道,让这些渠道更容易,不要让老百姓对正规渠道失望甚至绝望,被逼只能用王爹爹的强硬方式来解决,愿法律更仁慈,更能考虑弱者的利益,而不是一味的强调维稳和谐,虚假的和谐之下如果隐藏的只是被捂住的呼喊,被憋回去的眼泪,这样的和谐只会让人感到越发绝望。

看完了这部纪录片之后的好几天,从此我走在路上,看到街边卖水果的大爷,心中都会有一丝温柔的牵动,我想起了王爹爹一家,好像他们再也不是与我无关的人,我很感激也想看到更多这样的电影,虽然它的上映想必是非常不容易。

它提供了一个样本,鼓励大家都向前一步,最终能够伸出双手去合作,而不是发起更多的战争和敌对,尤其是鼓励那些掌握着权力,掌握着资源,受过更多教育,更有全局观的“强者”们能向着“草民”们多迈出几步,不是驱赶他们,不是侮辱或暴力相向,不是去把他们当做麻烦和阻碍,而是更多的付出耐心和同理心,伸手拉他们一把,对“强者”来说,这是举手之劳,对“弱者”来说,这就是全家的命脉,是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愿这座城市得以守护所有卑微的梦想,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提醒自己,莫以善小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