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动作片 » 十四女英豪

  • 十四女英豪

    十四女英豪正片

    年份:1972 类型:动作片

    主演:何莉莉,井淼,凌波,卢燕,岳华,李菁

    导演:程刚,董绍咏

    地区:香港

    语言:国语

二零云1

二零云2

剧情简介

赤胆忠心的杨家将,世世代代为国而战,子子孙孙为民而死,留下了不少惊天动地的战役。老一代的英雄倒了下去,但是少一代的豪杰又站了起来,直战到最后一员虎将杨宗保。为了抵抗西夏侵犯疆土,远征边关,与强敌苦战三昼夜。他保持这样加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寡敌众,不幸在金山之役中了埋伏,全营将士壮烈牺牲。杨宗保身负箭伤,被困金山,以身殉国。杨家满门为保卫宋朝江山及替杨宗保报仇,在老祖母佘老太君的发起下,组成了一支杨家军,誓与番邦周旋到底。演员阵容鼎盛,邵氏当红的老中青女星集中于此,外加宗华、岳华、罗烈等当红小生,田丰、井淼、杨志卿、黄宗迅一干老戏骨甘当绿叶。 以当时标准称得上制作精良,几处大战外景以及水淹番兵的效果都看得出精心设计和花费不菲。 剧情由程寨主操刀,延续了结构严谨、悬念迭生的特点,遗憾之处是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流传已久,在编剧时可能有所顾忌,未能大胆突破,所以整体上仍是一个“穆桂英、杨文广有惊无险,三两个媳妇战死充数”的套路。动作设计虽用了心思,但和前作《十二金牌》比反而显得节奏冗长,缺乏新意——耳熟能详的杨文广与母比武一段,甚至还沿用了京剧武戏身段——这也是当时几个老导演的问题,《火烧红莲寺》、《文素臣》等片已经通过实践探索暴露出直接套用京剧身段和武戏套路的弊端,但岳枫在《群英会》、程刚在本片中仍然乐此不疲,也许是那一辈导演对传统戏剧的情结所托。 总之,本片武戏动作场面胜出了张彻的《十三太保》、《刺马》等片,但回想《十二金牌》珠玉在前,终未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未免让人叹息。
考虑到程寨主的编剧水平,主要人物的脸谱化也让人困惑,从杨宗保、佘太君、穆桂英、杨文广,到寇准、王钦若、西夏藩王、诸王子等人的台词几乎是戏曲人物的照搬,说出上句就能猜出下句。杨家永远是忠肝义胆,杨宗保兵败身死必然是“寡不敌众”,杨家听得噩耗居然没人担心朝廷将罪,一个个理直气壮全部是朝廷欠我家快快发病报仇,王钦若仍是万年不变的老白脸,一句“议和”引得众巾帼叉腰怒目不说,还挨得龙头拐杖打屁屁。 另外感人的是,杨家的“家国情怀”不绝于耳,每隔几分钟“大宋安危、杨家声誉尽系我辈“的咏叹调必由佘太君、穆桂英、杨文广其中之一激情诵读一遍,比之大陆十年前的《英雄儿女》、十年后的《岳家小将》的爱国主义教育有过之无不及。其实抛开传统戏曲桥段,如果要渲染巾帼不让须眉,杜金蛾、杨排风等人物可以重新塑造;反之,如果要强调杨家(及各忠良)有后,则可一改评书演义中杨家后期的阴盛阳衰,着力于杨宗保的成长,甚至引入呼延庆、狄青等少年英雄。可惜,程寨主未在大框架和人物关系上动脑筋,只在细节冲突上力图推陈出新,到头来效果欠佳。
有趣的是,一九七零年代,虽然两岸三地政治环境迥异甚至相互敌视,但各自文化精英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倒是如出一门,不分轩轾;四十年后,政治上的隔阂大有缓解,但两岸三地精英阶层对国家民族的理解却是异彩纷呈,群魔乱舞,未免令人感喟了。

十四女英豪影评

演员阵容鼎盛,邵氏当红的老中青女星集中于此,外加宗华、岳华、罗烈等当红小生,田丰、井淼、杨志卿、黄宗迅一干老戏骨甘当绿叶。 以当时标准称得上制作精良,几处大战外景以及水淹番兵的效果都看得出精心设计和花费不菲。 剧情由程寨主操刀,延续了结构严谨、悬念迭生的特点,遗憾之处是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流传已久,在编剧时可能有所顾忌,未能大胆突破,所以整体上仍是一个“穆桂英、杨文广有惊无险,三两个媳妇战死充数”的套路。动作设计虽用了心思,但和前作《十二金牌》比反而显得节奏冗长,缺乏新意——耳熟能详的杨文广与母比武一段,甚至还沿用了京剧武戏身段——这也是当时几个老导演的问题,《火烧红莲寺》、《文素臣》等片已经通过实践探索暴露出直接套用京剧身段和武戏套路的弊端,但岳枫在《群英会》、程刚在本片中仍然乐此不疲,也许是那一辈导演对传统戏剧的情结所托。 总之,本片武戏动作场面胜出了张彻的《十三太保》、《刺马》等片,但回想《十二金牌》珠玉在前,终未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未免让人叹息。
考虑到程寨主的编剧水平,主要人物的脸谱化也让人困惑,从杨宗保、佘太君、穆桂英、杨文广,到寇准、王钦若、西夏藩王、诸王子等人的台词几乎是戏曲人物的照搬,说出上句就能猜出下句。杨家永远是忠肝义胆,杨宗保兵败身死必然是“寡不敌众”,杨家听得噩耗居然没人担心朝廷将罪,一个个理直气壮全部是朝廷欠我家快快发病报仇,王钦若仍是万年不变的老白脸,一句“议和”引得众巾帼叉腰怒目不说,还挨得龙头拐杖打屁屁。 另外感人的是,杨家的“家国情怀”不绝于耳,每隔几分钟“大宋安危、杨家声誉尽系我辈“的咏叹调必由佘太君、穆桂英、杨文广其中之一激情诵读一遍,比之大陆十年前的《英雄儿女》、十年后的《岳家小将》的爱国主义教育有过之无不及。其实抛开传统戏曲桥段,如果要渲染巾帼不让须眉,杜金蛾、杨排风等人物可以重新塑造;反之,如果要强调杨家(及各忠良)有后,则可一改评书演义中杨家后期的阴盛阳衰,着力于杨宗保的成长,甚至引入呼延庆、狄青等少年英雄。可惜,程寨主未在大框架和人物关系上动脑筋,只在细节冲突上力图推陈出新,到头来效果欠佳。
有趣的是,一九七零年代,虽然两岸三地政治环境迥异甚至相互敌视,但各自文化精英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倒是如出一门,不分轩轾;四十年后,政治上的隔阂大有缓解,但两岸三地精英阶层对国家民族的理解却是异彩纷呈,群魔乱舞,未免令人感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