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战争片 » 六福客栈·下

  • 六福客栈·下

    六福客栈·下HD

    年份:1958 类型:战争片

    主演:英格丽·褒曼,罗伯特·多纳特,尤尔根斯·库尔特

    导演:马克·罗布森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剧情简介

马克.。罗布森执导,背景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英国女仆,格拉迪斯(英格丽德)。伯格曼)想加入一个传教团到中国传教,但因资历问题而被拒绝加入。格拉蒂并没有放弃这个想法,从西伯利亚铁路来到中国,在六福客栈传教帮忙。正是在日本侵华期间,葛某结识了中德混血儿林上尉。

很小的时候看过一个动画片:贫苦的渔夫从海里捞上来一个鱼盆,鱼盆里画着一个渔童每到晚间就活了,为渔夫供应日用的饮食,爷孙相处甚欢。某日来了一个尖嘴滑腮秃顶的外国传教士,看上了这个鱼盆,非说是自己祖传的,还勾结官府一起来强夺。渔夫誓死不给,索性打碎了鱼盘,渔童再次显灵,把官府衙门打得地动三摇,把传教士一鱼钩丢到了大海里,为中华人民出了一口气。——从此种下了根儿,外国传教士全都是坏人!来中国就是一搞外国迷信二来强夺中国人钱财宝物的。

一转眼一把年纪了。慢慢看了一些书,认识了一些人,翻墙出去看了很多纪录片,跑了许多地方,去过许多历史遗迹和名人故居,慢慢改变了很多想法和看法。 中国的基督教史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其中外国传教士到中国来宣教的部分是中国基督教史的重要篇章。外国传教士从唐朝开始,进入中国传扬基督教,到晚清民国时期为甚,他们深入中国腹地,在许多你都没想到的穷乡僻壤深深扎根,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抚育孤残、临终关怀等等领域,都留下许多动人的事迹,许多地方留下了外国传教士及其家属的群葬墓地。 这些都略去不说,今天主要是想聊聊《六福客栈》的片子和英格丽褒曼饰演的那个原型——格拉迪斯.艾伟德(Gladys Ayward)。

关于电影《六福客栈》

过年期间百无聊赖的一次网络影视论坛闲逛,然后逛到这里。英格丽褒曼的名字是跟《卡萨布兰卡》联系在一起,以为又是一部英雄儿女在异邦的冒险,这次落脚中国。于是看了。 其间笑声不断。实在是忍不住——看到一群西方脸孔的人,扮装中国人,穿马褂、戴斗笠,说着七头八脑中国话。明明发生在山西,走马帮的顶着东北的皮帽子和绍兴的毡帽;很多村民头上是广西农民的尖顶草帽;戏台子上应该是唱着地方戏,却是唐人街的杂耍变形;偷来孩子卖的女人贩子,活脱脱就是按一个吉普赛女人的风格在浓妆艳抹;山西土匪们各个如同罗宾汉一样驰骋在美国西部丛山峻岭之中;100个带出来的孤儿镜头给特写时,能很清晰的辨认出他们各种西方轮廓……最笑破肚皮的就是: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男主角林上校拥有一个笔直的鹰钩鼻子,与女主角上演一段战地恋情,久别重逢一见面就是标准好莱坞50年代的吻戏。 很多人评价,说这部电影歪曲中国人。老实说,1958年的美国电影,考虑当时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背景,中国又闭关锁国多年,美国人看中国人,总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带着自己的想象在里面。里面很多细节你能在各种美国电影里找到印记,尤其监狱暴动女主角孤身谈判这一段,太特嘛YY了!……但是,但是,这部电影里的中国人某些部分,我觉得刻画得还算传神逼真。 其中,有大量台词的中国人角色有三个:老杨、县长、林上校。林上校太西式设定,可以省略不谈,重点聊聊老杨和县长。

右一为老杨

老杨一直是客栈里的伙计,与两任女主人的长期相处中,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常常充当女猪脚与当地居民之间同声传译和沟通桥梁。老杨朴实、勤劳、机灵、可爱。最有趣情节在,他在客栈里向往来的客旅以说书的形式讲圣经故事——一边绘声绘色讲到挪亚打造方舟,一边又天马行空扯到挪亚去见伯利恒的耶稣。前后完全相差3000年的人和事,老杨兴之所至讲得毫无违和感。这种事情只有中国人干得出来。你看那部《西游记》,佛教道教各种巫术大集合,再加上唐太宗李世民、唐僧玄奘这些真人真事,又撞色又混搭,中国人喜欢了一代又一代。老杨乐天知命、勤勤恳恳一辈子,却死在日本人空袭的炸弹里。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上来。 县长也是值得一写的人物。不过一看,就是一个标准西方人,染黑了头发胡子来扮演。 县长生于兹长于兹,儒家文化法家做派传统治家,家中三妻四妾,一心励精图治乡里,却也受到传统习俗宗亲长辈观念上的束缚。女主角三番四次在治下各种反对意见,有的他觉得有助于治理整顿可以支持,有的觉得胡搅蛮缠必须喝止。为了维护政府宗族各方的权柄面子,他几次约见,严厉痛斥,也有几分喜爱这个女人不畏强权的直言。女主角几次碰到钉子,逐渐学会迂回,县长发觉,也愿意陪她玩上几遭。

右一为县长

老实说,这个县长显然有些美化。尤其县长还充当红娘,为林上校和女主角各种创造机会,又送衣服又安排约会,实在不符合中国特色。但是中国传统官员那种平时中庸求稳、却于危难之挺然的性情,我觉得刻画得还不错。日本人来袭,县长召集乡绅的会议上,表现出来“宁可玉碎”的决心,不是高言壮语,而是缓缓道出他的决定。他要书记员以书面形式记录下,他愿意成为基督徒的决定,我并不认为他是完全皈依一种宗教,更多意义上,是对女主角多年亦敌亦友的惺惺相惜和打赏。正如他所说:这是送给你的礼物。但一个外国女人,凭着心灵诚实、善良仁爱这些如盐如光的品格的确感动了人心,县长的钦佩同样出于真心。 这部戏的高潮终于出现在60分钟以后,日本人来袭,女主角带着100个中国孤儿在两个星期里,完全靠脚,从山西阳城走到西安。这一段完全是历史事实。

所以,这是一个值得大家认识的女人,这个女人在中国的故事不应该被中国人遗忘。虽然真实的艾伟德身材矮小、皮肤黯黑、性格暴躁、缺乏耐心,完全不同于英格丽褒曼塑造的人物那么美丽、可爱、亲切,也没有什么战地爱情可以来做英雄事迹的点缀。 圣经里记载了许多伟大的人物,人人都有缺点,甚至很大的性格缺点。彼得性格暴躁、保罗曾经迫害基督徒、摩西太有优越感、大卫私通行淫……但上帝深知道他们最优秀的地方在哪里,并善用他们的优势在历史上做出人所不能及的贡献。艾伟德也一样。她有各种缺点,可是她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和品质,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 她是第一个入中国籍的英国宣教士。她曾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用仁爱和信念让100名中国孤儿获得生的希望,并且被日本人专门悬赏通缉的“小夫人”艾伟德。她的故事曾让美国人深深震撼,“飞虎队”海外招人时,许多美国青年受艾伟德故事的感召,自愿来到中国从事危险的飞行任务。她是影响美国表态支持中国抗日战争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她的故事到今天,都在鼓舞许多人,仍然有许多人不断探访阳城八福客栈的遗址。 去伪存真,一部戏剧化的电影故事,如果能让我们对真实的故事原型感兴趣,能够吸引我们去探索真实发生的事情,就是好的。

格里蒂丝•艾伟德(Gladys Aylward)真人真事

Gladys Aylward(1902-1970)

艾伟德生于1902年2月24日出生在伦敦北郊一个邮差的家庭,自幼家境贫寒,靠做女佣以维持家庭生计。 27岁那年,艾伟德信主,极力想完成上帝“到万民那里传福音”的大使命,有感动想去中国传福音。然而,当时的艾伟德不是神学院毕业、没有任何专业技能;没有学历,连高中都没有读过;一口伦敦郊区俚语、中文根本不懂得。以她的条件,艾伟德不具备成为宣教士的要求,但她的赤诚却深深打动了伦敦卫理公会中国内地会总部的负责人。负责人提供了一些让她可以先操练技能的机会。 1930年初,在卫理公会的一次聚会中,她偶然听说中国山西有位老宣教士珍妮•罗森(Jeannie Lawson)已经73岁了,欲退而不能休,因为苦苦寻觅,却无人接替。听到这个消息,艾伟德如获至宝,她马上写信给罗森说:“那人就是我!” 1930年10月18日,28岁的艾伟德告别了亲人,只身踏上了梦寐以求的传教之路。她随身只带了两个箱子,一个箱子里是她的衣物,另一个箱子是简单的食物和路上做饭用的酒精炉。她绕道西伯利亚,在路上差点被人给卖了。经过千难万险,她总算来到了中国天津。此时,艾伟德已身无分文,而且一句中文也不会说。奇怪的是,一个人力车夫为了拉生意,又看到她衣着破旧,就把她送到天津宣教中心,结果让艾伟德少走了许多冤枉路,自己也从宣教中心那里得到了该得的车钱。 艾伟德多方打听,偶然碰到了一个在天津谋生的晋城人,把她从天津带到了山西泽州内地会宣教站,一位年老和善的女宣教士司米德夫人(Mrs. Stanley Smith)接待了她,最后,她终于到达目的地——中国山西阳城,,当时行政上被泽州府所辖的小县城。 在中国生活已超过五十年的珍妮•罗森(Jeannie Lawson),她居住的房子当地百姓称之为“鬼屋”,没人敢住,所以租价特别低廉,每年只一英镑。在此,珍妮•罗森和艾伟德二人开了一间客栈,接待往来的骡夫住宿,向他们传福音。

珍妮•罗森与艾伟德合影

珍妮•罗森给客栈起的名字叫“八福客栈”(the Inn of Eight Happinesses),这“八福”源自《圣经》里耶稣的《登山宝训》。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登山宝训

1932年11月的一天,罗森不慎从高处坠地,不治身亡。此时,距离艾伟德到来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1936年,Gladys Aylward 归化为中国籍,取名艾伟德,时年34岁。第二年,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僻远的阳城也在劫难逃,被日军占领。1939年12月,日军暂时撤离泽州。 传教士到地方传教,有办学校、办孤儿院的传统。泽州的孤儿院由前宣教士大卫夫妇创建,收留了上百名孤儿,分成男院与女院。1939年的泽州,有大约二百名孤儿。因经费筹措日趋紧张、时局太过动荡等等原因,艾伟德所属教会设立在西安的中国西北区总部计划把所辖孤儿院的孤儿全部集中到西安。 1940年初,依照艾伟德的建议,经过总部负责人戴维斯同意,艾伟德的助理晋本光,带领一百名孤儿去了西安,将剩下的一百名孤儿,迁往阳城山区。艾伟德则暂时留在泽州,帮助照顾宣教站约一千名难民。艾伟德在泽州时,《时代》杂志(Time)创办人鲁斯(Henry Luce,他是美国长老会宣教士路思义的儿子,出生在中国)很同情中国对日抗战的艰难处境,派了记者专访第一个入籍中国的宣教士艾伟德。艾伟德的事迹第一次被西方主流媒体所报道。

1940年冬天,战况越来越复杂艰难,大家劝艾伟德赶紧离开山西去大后方,艾伟德执意要带着阳城剩下的100名孤儿先去西安。这100名孤儿中,最大的是刚放了脚的16岁女孩素兰,最小的只有4岁。无奈,县长派了两个已信了基督的士兵跟她一起上路。他们穿越日军的封锁,翻山越岭渡黄河,终于,他们到了西安的扶风。所有的孩子们,一个都没有短缺地被安置在宋美龄所创办的孤儿院内。一路坎坷,自不必详说。

安全抵达西安后艾伟德与孩子们的合影

1941年底,艾伟德生病住院。 1942年初,艾伟德在四川眉县的难民营工作。 1944和1945年,艾伟德又在甘肃的兰州和四川的成都,在贫穷者和麻疯病人中传福音。她也教青年人英文。 1948年,46岁的艾伟德离家已经17年,身体几乎快垮掉。 1949年全国解放后,格拉蒂丝·艾伟德因为是外国传教士被驱逐出中国大陆,回到英国故乡。不久,有个叫莱得梧(Hugh Redwood)的新闻记者采访了艾伟德。博格斯又把她在中国的传奇经历改编成广播连续剧在英国广播电台BBC播出。这之后,博格斯还把她的故事写成《小妇人》(The Small Woman)。艾伟德俨然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

1953年,她决定重新回到中国大陆,但被拒绝入境,于是前往中国台湾。因西安逃难的事迹,艾伟德有缘与宋美龄相识,艾伟德来到台湾后,常与她在中华基督教妇女祈祷会,一同为中国人祷告。 1958年,美国一位作家将《小妇人》改编成剧本后,由当时好莱坞名导马克·罗布森携手“好莱坞第一夫人”英格丽·褒曼拍摄成了电影《六福客栈》。 1959年,“希望会”邀请她到美国作旅行布道,也曾受邀请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英国广播电台BBC 的电视节目“This Is Your Life”播出她的真实故事后,坎特伯雷大主教接见了她。伊丽莎白女王也邀请她到白金汉宫做客。随后艾伟德又回到台湾。 1970年1月11日,辛劳了一生的艾伟德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68岁,安葬在台湾。据说,安葬时,她的头朝向大陆,表达了她对那片土地的眷恋。“小妇人”的去世,在全世界引起极大反响。蒋介石也以“弘道遗爱”表达了对她的嘉许。

关于晋城市阳城县 八福客栈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与泽州县相连,南与河南省济源市为邻,西与垣曲、沁水县接壤,北与沁水县搭界。总面积1930.7平方公里。明、清时属泽州和泽州府。民国3年(1914),属冀宁道。民国13年,直属山西省。民国32年7月,分为阳南,阳北两县;民国34年4月,合为阳城县。1958年10月,曾合沁水县为阳城县,1959年10月两县分置。 八福客栈由英国独立传教士艾伟德(Gladys Aylward,1902-1970)创办,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东关城后巷。后好莱坞曾将这位小妇人在中国的一段传奇经历改编为电影《六福客栈》。 《阳城县志》载: 1913年,英国人斯米德来阳城传教,在东关城后巷设立教堂(此教堂现基本完好,艾伟德在阳城时就住在这里,八福客栈与此教堂一路之隔——笔者注)。

1921年后,由简称为何、巴、艾的三个英国人依次办教。1938年,日军侵入阳城,艾教士离阳。

六福客栈原址:阳城县凤城镇洪上村

六福客栈内景

上文的艾即指八福客栈的创办者艾伟德。她在台北的坟墓位于台北县淡水镇Christ's College校园内,墓碑正中有蒋公手书的“弘道遗爱”四字,墓志铭曰: MISS GLADYS AYLWARD, MISSIONARY (1902-1970) Born on the Twenty-Fourth of February Nineteen Hundred and Two in London, England. She came to China in Nineteen Hundred and Thirty to preach the Gospel in response to the Lord's call, And became a citize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Nineteen Hundred and Forty one.She was laid to rest in the Lord at Taipei, Taiwan, on the Second Day of January, Nineteen Hundred and Seventy. (1902年2月24日生于英格兰伦敦,1930年蒙召来到中国传播福音,1941年成为中华民国公民,1970年1月2日,在台湾台北市安息主怀。) "Unless a grain of wheat falls into the earth and dies, it remains alone; but if it dies it bears much fruit." ——John 12:24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12:24)

艾伟德墓地照片

P.S: 有关中国内地会:由戴德生于1865年创建,20世纪50年代撤出中国内地以后,更名为海外基督使团。相关介绍请见文章《从中国内地会到海外基督使团》 http://www.docin.com/p-66680932.html

{if:"

很小的时候看过一个动画片:贫苦的渔夫从海里捞上来一个鱼盆,鱼盆里画着一个渔童每到晚间就活了,为渔夫供应日用的饮食,爷孙相处甚欢。某日来了一个尖嘴滑腮秃顶的外国传教士,看上了这个鱼盆,非说是自己祖传的,还勾结官府一起来强夺。渔夫誓死不给,索性打碎了鱼盘,渔童再次显灵,把官府衙门打得地动三摇,把传教士一鱼钩丢到了大海里,为中华人民出了一口气。——从此种下了根儿,外国传教士全都是坏人!来中国就是一搞外国迷信二来强夺中国人钱财宝物的。

一转眼一把年纪了。慢慢看了一些书,认识了一些人,翻墙出去看了很多纪录片,跑了许多地方,去过许多历史遗迹和名人故居,慢慢改变了很多想法和看法。 中国的基督教史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其中外国传教士到中国来宣教的部分是中国基督教史的重要篇章。外国传教士从唐朝开始,进入中国传扬基督教,到晚清民国时期为甚,他们深入中国腹地,在许多你都没想到的穷乡僻壤深深扎根,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抚育孤残、临终关怀等等领域,都留下许多动人的事迹,许多地方留下了外国传教士及其家属的群葬墓地。 这些都略去不说,今天主要是想聊聊《六福客栈》的片子和英格丽褒曼饰演的那个原型——格拉迪斯.艾伟德(Gladys Ayward)。

关于电影《六福客栈》

过年期间百无聊赖的一次网络影视论坛闲逛,然后逛到这里。英格丽褒曼的名字是跟《卡萨布兰卡》联系在一起,以为又是一部英雄儿女在异邦的冒险,这次落脚中国。于是看了。 其间笑声不断。实在是忍不住——看到一群西方脸孔的人,扮装中国人,穿马褂、戴斗笠,说着七头八脑中国话。明明发生在山西,走马帮的顶着东北的皮帽子和绍兴的毡帽;很多村民头上是广西农民的尖顶草帽;戏台子上应该是唱着地方戏,却是唐人街的杂耍变形;偷来孩子卖的女人贩子,活脱脱就是按一个吉普赛女人的风格在浓妆艳抹;山西土匪们各个如同罗宾汉一样驰骋在美国西部丛山峻岭之中;100个带出来的孤儿镜头给特写时,能很清晰的辨认出他们各种西方轮廓……最笑破肚皮的就是: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男主角林上校拥有一个笔直的鹰钩鼻子,与女主角上演一段战地恋情,久别重逢一见面就是标准好莱坞50年代的吻戏。 很多人评价,说这部电影歪曲中国人。老实说,1958年的美国电影,考虑当时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背景,中国又闭关锁国多年,美国人看中国人,总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带着自己的想象在里面。里面很多细节你能在各种美国电影里找到印记,尤其监狱暴动女主角孤身谈判这一段,太特嘛YY了!……但是,但是,这部电影里的中国人某些部分,我觉得刻画得还算传神逼真。 其中,有大量台词的中国人角色有三个:老杨、县长、林上校。林上校太西式设定,可以省略不谈,重点聊聊老杨和县长。

右一为老杨

老杨一直是客栈里的伙计,与两任女主人的长期相处中,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常常充当女猪脚与当地居民之间同声传译和沟通桥梁。老杨朴实、勤劳、机灵、可爱。最有趣情节在,他在客栈里向往来的客旅以说书的形式讲圣经故事——一边绘声绘色讲到挪亚打造方舟,一边又天马行空扯到挪亚去见伯利恒的耶稣。前后完全相差3000年的人和事,老杨兴之所至讲得毫无违和感。这种事情只有中国人干得出来。你看那部《西游记》,佛教道教各种巫术大集合,再加上唐太宗李世民、唐僧玄奘这些真人真事,又撞色又混搭,中国人喜欢了一代又一代。老杨乐天知命、勤勤恳恳一辈子,却死在日本人空袭的炸弹里。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上来。 县长也是值得一写的人物。不过一看,就是一个标准西方人,染黑了头发胡子来扮演。 县长生于兹长于兹,儒家文化法家做派传统治家,家中三妻四妾,一心励精图治乡里,却也受到传统习俗宗亲长辈观念上的束缚。女主角三番四次在治下各种反对意见,有的他觉得有助于治理整顿可以支持,有的觉得胡搅蛮缠必须喝止。为了维护政府宗族各方的权柄面子,他几次约见,严厉痛斥,也有几分喜爱这个女人不畏强权的直言。女主角几次碰到钉子,逐渐学会迂回,县长发觉,也愿意陪她玩上几遭。

右一为县长

老实说,这个县长显然有些美化。尤其县长还充当红娘,为林上校和女主角各种创造机会,又送衣服又安排约会,实在不符合中国特色。但是中国传统官员那种平时中庸求稳、却于危难之挺然的性情,我觉得刻画得还不错。日本人来袭,县长召集乡绅的会议上,表现出来“宁可玉碎”的决心,不是高言壮语,而是缓缓道出他的决定。他要书记员以书面形式记录下,他愿意成为基督徒的决定,我并不认为他是完全皈依一种宗教,更多意义上,是对女主角多年亦敌亦友的惺惺相惜和打赏。正如他所说:这是送给你的礼物。但一个外国女人,凭着心灵诚实、善良仁爱这些如盐如光的品格的确感动了人心,县长的钦佩同样出于真心。 这部戏的高潮终于出现在60分钟以后,日本人来袭,女主角带着100个中国孤儿在两个星期里,完全靠脚,从山西阳城走到西安。这一段完全是历史事实。

所以,这是一个值得大家认识的女人,这个女人在中国的故事不应该被中国人遗忘。虽然真实的艾伟德身材矮小、皮肤黯黑、性格暴躁、缺乏耐心,完全不同于英格丽褒曼塑造的人物那么美丽、可爱、亲切,也没有什么战地爱情可以来做英雄事迹的点缀。 圣经里记载了许多伟大的人物,人人都有缺点,甚至很大的性格缺点。彼得性格暴躁、保罗曾经迫害基督徒、摩西太有优越感、大卫私通行淫……但上帝深知道他们最优秀的地方在哪里,并善用他们的优势在历史上做出人所不能及的贡献。艾伟德也一样。她有各种缺点,可是她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和品质,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 她是第一个入中国籍的英国宣教士。她曾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用仁爱和信念让100名中国孤儿获得生的希望,并且被日本人专门悬赏通缉的“小夫人”艾伟德。她的故事曾让美国人深深震撼,“飞虎队”海外招人时,许多美国青年受艾伟德故事的感召,自愿来到中国从事危险的飞行任务。她是影响美国表态支持中国抗日战争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她的故事到今天,都在鼓舞许多人,仍然有许多人不断探访阳城八福客栈的遗址。 去伪存真,一部戏剧化的电影故事,如果能让我们对真实的故事原型感兴趣,能够吸引我们去探索真实发生的事情,就是好的。

格里蒂丝•艾伟德(Gladys Aylward)真人真事

Gladys Aylward(1902-1970)

艾伟德生于1902年2月24日出生在伦敦北郊一个邮差的家庭,自幼家境贫寒,靠做女佣以维持家庭生计。 27岁那年,艾伟德信主,极力想完成上帝“到万民那里传福音”的大使命,有感动想去中国传福音。然而,当时的艾伟德不是神学院毕业、没有任何专业技能;没有学历,连高中都没有读过;一口伦敦郊区俚语、中文根本不懂得。以她的条件,艾伟德不具备成为宣教士的要求,但她的赤诚却深深打动了伦敦卫理公会中国内地会总部的负责人。负责人提供了一些让她可以先操练技能的机会。 1930年初,在卫理公会的一次聚会中,她偶然听说中国山西有位老宣教士珍妮•罗森(Jeannie Lawson)已经73岁了,欲退而不能休,因为苦苦寻觅,却无人接替。听到这个消息,艾伟德如获至宝,她马上写信给罗森说:“那人就是我!” 1930年10月18日,28岁的艾伟德告别了亲人,只身踏上了梦寐以求的传教之路。她随身只带了两个箱子,一个箱子里是她的衣物,另一个箱子是简单的食物和路上做饭用的酒精炉。她绕道西伯利亚,在路上差点被人给卖了。经过千难万险,她总算来到了中国天津。此时,艾伟德已身无分文,而且一句中文也不会说。奇怪的是,一个人力车夫为了拉生意,又看到她衣着破旧,就把她送到天津宣教中心,结果让艾伟德少走了许多冤枉路,自己也从宣教中心那里得到了该得的车钱。 艾伟德多方打听,偶然碰到了一个在天津谋生的晋城人,把她从天津带到了山西泽州内地会宣教站,一位年老和善的女宣教士司米德夫人(Mrs. Stanley Smith)接待了她,最后,她终于到达目的地——中国山西阳城,,当时行政上被泽州府所辖的小县城。 在中国生活已超过五十年的珍妮•罗森(Jeannie Lawson),她居住的房子当地百姓称之为“鬼屋”,没人敢住,所以租价特别低廉,每年只一英镑。在此,珍妮•罗森和艾伟德二人开了一间客栈,接待往来的骡夫住宿,向他们传福音。

珍妮•罗森与艾伟德合影

珍妮•罗森给客栈起的名字叫“八福客栈”(the Inn of Eight Happinesses),这“八福”源自《圣经》里耶稣的《登山宝训》。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登山宝训

1932年11月的一天,罗森不慎从高处坠地,不治身亡。此时,距离艾伟德到来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1936年,Gladys Aylward 归化为中国籍,取名艾伟德,时年34岁。第二年,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僻远的阳城也在劫难逃,被日军占领。1939年12月,日军暂时撤离泽州。 传教士到地方传教,有办学校、办孤儿院的传统。泽州的孤儿院由前宣教士大卫夫妇创建,收留了上百名孤儿,分成男院与女院。1939年的泽州,有大约二百名孤儿。因经费筹措日趋紧张、时局太过动荡等等原因,艾伟德所属教会设立在西安的中国西北区总部计划把所辖孤儿院的孤儿全部集中到西安。 1940年初,依照艾伟德的建议,经过总部负责人戴维斯同意,艾伟德的助理晋本光,带领一百名孤儿去了西安,将剩下的一百名孤儿,迁往阳城山区。艾伟德则暂时留在泽州,帮助照顾宣教站约一千名难民。艾伟德在泽州时,《时代》杂志(Time)创办人鲁斯(Henry Luce,他是美国长老会宣教士路思义的儿子,出生在中国)很同情中国对日抗战的艰难处境,派了记者专访第一个入籍中国的宣教士艾伟德。艾伟德的事迹第一次被西方主流媒体所报道。

1940年冬天,战况越来越复杂艰难,大家劝艾伟德赶紧离开山西去大后方,艾伟德执意要带着阳城剩下的100名孤儿先去西安。这100名孤儿中,最大的是刚放了脚的16岁女孩素兰,最小的只有4岁。无奈,县长派了两个已信了基督的士兵跟她一起上路。他们穿越日军的封锁,翻山越岭渡黄河,终于,他们到了西安的扶风。所有的孩子们,一个都没有短缺地被安置在宋美龄所创办的孤儿院内。一路坎坷,自不必详说。

安全抵达西安后艾伟德与孩子们的合影

1941年底,艾伟德生病住院。 1942年初,艾伟德在四川眉县的难民营工作。 1944和1945年,艾伟德又在甘肃的兰州和四川的成都,在贫穷者和麻疯病人中传福音。她也教青年人英文。 1948年,46岁的艾伟德离家已经17年,身体几乎快垮掉。 1949年全国解放后,格拉蒂丝·艾伟德因为是外国传教士被驱逐出中国大陆,回到英国故乡。不久,有个叫莱得梧(Hugh Redwood)的新闻记者采访了艾伟德。博格斯又把她在中国的传奇经历改编成广播连续剧在英国广播电台BBC播出。这之后,博格斯还把她的故事写成《小妇人》(The Small Woman)。艾伟德俨然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

1953年,她决定重新回到中国大陆,但被拒绝入境,于是前往中国台湾。因西安逃难的事迹,艾伟德有缘与宋美龄相识,艾伟德来到台湾后,常与她在中华基督教妇女祈祷会,一同为中国人祷告。 1958年,美国一位作家将《小妇人》改编成剧本后,由当时好莱坞名导马克·罗布森携手“好莱坞第一夫人”英格丽·褒曼拍摄成了电影《六福客栈》。 1959年,“希望会”邀请她到美国作旅行布道,也曾受邀请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英国广播电台BBC 的电视节目“This Is Your Life”播出她的真实故事后,坎特伯雷大主教接见了她。伊丽莎白女王也邀请她到白金汉宫做客。随后艾伟德又回到台湾。 1970年1月11日,辛劳了一生的艾伟德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68岁,安葬在台湾。据说,安葬时,她的头朝向大陆,表达了她对那片土地的眷恋。“小妇人”的去世,在全世界引起极大反响。蒋介石也以“弘道遗爱”表达了对她的嘉许。

关于晋城市阳城县 八福客栈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与泽州县相连,南与河南省济源市为邻,西与垣曲、沁水县接壤,北与沁水县搭界。总面积1930.7平方公里。明、清时属泽州和泽州府。民国3年(1914),属冀宁道。民国13年,直属山西省。民国32年7月,分为阳南,阳北两县;民国34年4月,合为阳城县。1958年10月,曾合沁水县为阳城县,1959年10月两县分置。 八福客栈由英国独立传教士艾伟德(Gladys Aylward,1902-1970)创办,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东关城后巷。后好莱坞曾将这位小妇人在中国的一段传奇经历改编为电影《六福客栈》。 《阳城县志》载: 1913年,英国人斯米德来阳城传教,在东关城后巷设立教堂(此教堂现基本完好,艾伟德在阳城时就住在这里,八福客栈与此教堂一路之隔——笔者注)。

1921年后,由简称为何、巴、艾的三个英国人依次办教。1938年,日军侵入阳城,艾教士离阳。

六福客栈原址:阳城县凤城镇洪上村

六福客栈内景

上文的艾即指八福客栈的创办者艾伟德。她在台北的坟墓位于台北县淡水镇Christ's College校园内,墓碑正中有蒋公手书的“弘道遗爱”四字,墓志铭曰: MISS GLADYS AYLWARD, MISSIONARY (1902-1970) Born on the Twenty-Fourth of February Nineteen Hundred and Two in London, England. She came to China in Nineteen Hundred and Thirty to preach the Gospel in response to the Lord's call, And became a citize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Nineteen Hundred and Forty one.She was laid to rest in the Lord at Taipei, Taiwan, on the Second Day of January, Nineteen Hundred and Seventy. (1902年2月24日生于英格兰伦敦,1930年蒙召来到中国传播福音,1941年成为中华民国公民,1970年1月2日,在台湾台北市安息主怀。) "Unless a grain of wheat falls into the earth and dies, it remains alone; but if it dies it bears much fruit." ——John 12:24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12:24)

艾伟德墓地照片

P.S: 有关中国内地会:由戴德生于1865年创建,20世纪50年代撤出中国内地以后,更名为海外基督使团。相关介绍请见文章《从中国内地会到海外基督使团》 http://www.docin.com/p-66680932.html

"<>"" && "

很小的时候看过一个动画片:贫苦的渔夫从海里捞上来一个鱼盆,鱼盆里画着一个渔童每到晚间就活了,为渔夫供应日用的饮食,爷孙相处甚欢。某日来了一个尖嘴滑腮秃顶的外国传教士,看上了这个鱼盆,非说是自己祖传的,还勾结官府一起来强夺。渔夫誓死不给,索性打碎了鱼盘,渔童再次显灵,把官府衙门打得地动三摇,把传教士一鱼钩丢到了大海里,为中华人民出了一口气。——从此种下了根儿,外国传教士全都是坏人!来中国就是一搞外国迷信二来强夺中国人钱财宝物的。

一转眼一把年纪了。慢慢看了一些书,认识了一些人,翻墙出去看了很多纪录片,跑了许多地方,去过许多历史遗迹和名人故居,慢慢改变了很多想法和看法。 中国的基督教史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其中外国传教士到中国来宣教的部分是中国基督教史的重要篇章。外国传教士从唐朝开始,进入中国传扬基督教,到晚清民国时期为甚,他们深入中国腹地,在许多你都没想到的穷乡僻壤深深扎根,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抚育孤残、临终关怀等等领域,都留下许多动人的事迹,许多地方留下了外国传教士及其家属的群葬墓地。 这些都略去不说,今天主要是想聊聊《六福客栈》的片子和英格丽褒曼饰演的那个原型——格拉迪斯.艾伟德(Gladys Ayward)。

关于电影《六福客栈》

过年期间百无聊赖的一次网络影视论坛闲逛,然后逛到这里。英格丽褒曼的名字是跟《卡萨布兰卡》联系在一起,以为又是一部英雄儿女在异邦的冒险,这次落脚中国。于是看了。 其间笑声不断。实在是忍不住——看到一群西方脸孔的人,扮装中国人,穿马褂、戴斗笠,说着七头八脑中国话。明明发生在山西,走马帮的顶着东北的皮帽子和绍兴的毡帽;很多村民头上是广西农民的尖顶草帽;戏台子上应该是唱着地方戏,却是唐人街的杂耍变形;偷来孩子卖的女人贩子,活脱脱就是按一个吉普赛女人的风格在浓妆艳抹;山西土匪们各个如同罗宾汉一样驰骋在美国西部丛山峻岭之中;100个带出来的孤儿镜头给特写时,能很清晰的辨认出他们各种西方轮廓……最笑破肚皮的就是: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男主角林上校拥有一个笔直的鹰钩鼻子,与女主角上演一段战地恋情,久别重逢一见面就是标准好莱坞50年代的吻戏。 很多人评价,说这部电影歪曲中国人。老实说,1958年的美国电影,考虑当时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背景,中国又闭关锁国多年,美国人看中国人,总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带着自己的想象在里面。里面很多细节你能在各种美国电影里找到印记,尤其监狱暴动女主角孤身谈判这一段,太特嘛YY了!……但是,但是,这部电影里的中国人某些部分,我觉得刻画得还算传神逼真。 其中,有大量台词的中国人角色有三个:老杨、县长、林上校。林上校太西式设定,可以省略不谈,重点聊聊老杨和县长。

右一为老杨

老杨一直是客栈里的伙计,与两任女主人的长期相处中,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常常充当女猪脚与当地居民之间同声传译和沟通桥梁。老杨朴实、勤劳、机灵、可爱。最有趣情节在,他在客栈里向往来的客旅以说书的形式讲圣经故事——一边绘声绘色讲到挪亚打造方舟,一边又天马行空扯到挪亚去见伯利恒的耶稣。前后完全相差3000年的人和事,老杨兴之所至讲得毫无违和感。这种事情只有中国人干得出来。你看那部《西游记》,佛教道教各种巫术大集合,再加上唐太宗李世民、唐僧玄奘这些真人真事,又撞色又混搭,中国人喜欢了一代又一代。老杨乐天知命、勤勤恳恳一辈子,却死在日本人空袭的炸弹里。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上来。 县长也是值得一写的人物。不过一看,就是一个标准西方人,染黑了头发胡子来扮演。 县长生于兹长于兹,儒家文化法家做派传统治家,家中三妻四妾,一心励精图治乡里,却也受到传统习俗宗亲长辈观念上的束缚。女主角三番四次在治下各种反对意见,有的他觉得有助于治理整顿可以支持,有的觉得胡搅蛮缠必须喝止。为了维护政府宗族各方的权柄面子,他几次约见,严厉痛斥,也有几分喜爱这个女人不畏强权的直言。女主角几次碰到钉子,逐渐学会迂回,县长发觉,也愿意陪她玩上几遭。

右一为县长

老实说,这个县长显然有些美化。尤其县长还充当红娘,为林上校和女主角各种创造机会,又送衣服又安排约会,实在不符合中国特色。但是中国传统官员那种平时中庸求稳、却于危难之挺然的性情,我觉得刻画得还不错。日本人来袭,县长召集乡绅的会议上,表现出来“宁可玉碎”的决心,不是高言壮语,而是缓缓道出他的决定。他要书记员以书面形式记录下,他愿意成为基督徒的决定,我并不认为他是完全皈依一种宗教,更多意义上,是对女主角多年亦敌亦友的惺惺相惜和打赏。正如他所说:这是送给你的礼物。但一个外国女人,凭着心灵诚实、善良仁爱这些如盐如光的品格的确感动了人心,县长的钦佩同样出于真心。 这部戏的高潮终于出现在60分钟以后,日本人来袭,女主角带着100个中国孤儿在两个星期里,完全靠脚,从山西阳城走到西安。这一段完全是历史事实。

所以,这是一个值得大家认识的女人,这个女人在中国的故事不应该被中国人遗忘。虽然真实的艾伟德身材矮小、皮肤黯黑、性格暴躁、缺乏耐心,完全不同于英格丽褒曼塑造的人物那么美丽、可爱、亲切,也没有什么战地爱情可以来做英雄事迹的点缀。 圣经里记载了许多伟大的人物,人人都有缺点,甚至很大的性格缺点。彼得性格暴躁、保罗曾经迫害基督徒、摩西太有优越感、大卫私通行淫……但上帝深知道他们最优秀的地方在哪里,并善用他们的优势在历史上做出人所不能及的贡献。艾伟德也一样。她有各种缺点,可是她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和品质,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 她是第一个入中国籍的英国宣教士。她曾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用仁爱和信念让100名中国孤儿获得生的希望,并且被日本人专门悬赏通缉的“小夫人”艾伟德。她的故事曾让美国人深深震撼,“飞虎队”海外招人时,许多美国青年受艾伟德故事的感召,自愿来到中国从事危险的飞行任务。她是影响美国表态支持中国抗日战争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她的故事到今天,都在鼓舞许多人,仍然有许多人不断探访阳城八福客栈的遗址。 去伪存真,一部戏剧化的电影故事,如果能让我们对真实的故事原型感兴趣,能够吸引我们去探索真实发生的事情,就是好的。

格里蒂丝•艾伟德(Gladys Aylward)真人真事

Gladys Aylward(1902-1970)

艾伟德生于1902年2月24日出生在伦敦北郊一个邮差的家庭,自幼家境贫寒,靠做女佣以维持家庭生计。 27岁那年,艾伟德信主,极力想完成上帝“到万民那里传福音”的大使命,有感动想去中国传福音。然而,当时的艾伟德不是神学院毕业、没有任何专业技能;没有学历,连高中都没有读过;一口伦敦郊区俚语、中文根本不懂得。以她的条件,艾伟德不具备成为宣教士的要求,但她的赤诚却深深打动了伦敦卫理公会中国内地会总部的负责人。负责人提供了一些让她可以先操练技能的机会。 1930年初,在卫理公会的一次聚会中,她偶然听说中国山西有位老宣教士珍妮•罗森(Jeannie Lawson)已经73岁了,欲退而不能休,因为苦苦寻觅,却无人接替。听到这个消息,艾伟德如获至宝,她马上写信给罗森说:“那人就是我!” 1930年10月18日,28岁的艾伟德告别了亲人,只身踏上了梦寐以求的传教之路。她随身只带了两个箱子,一个箱子里是她的衣物,另一个箱子是简单的食物和路上做饭用的酒精炉。她绕道西伯利亚,在路上差点被人给卖了。经过千难万险,她总算来到了中国天津。此时,艾伟德已身无分文,而且一句中文也不会说。奇怪的是,一个人力车夫为了拉生意,又看到她衣着破旧,就把她送到天津宣教中心,结果让艾伟德少走了许多冤枉路,自己也从宣教中心那里得到了该得的车钱。 艾伟德多方打听,偶然碰到了一个在天津谋生的晋城人,把她从天津带到了山西泽州内地会宣教站,一位年老和善的女宣教士司米德夫人(Mrs. Stanley Smith)接待了她,最后,她终于到达目的地——中国山西阳城,,当时行政上被泽州府所辖的小县城。 在中国生活已超过五十年的珍妮•罗森(Jeannie Lawson),她居住的房子当地百姓称之为“鬼屋”,没人敢住,所以租价特别低廉,每年只一英镑。在此,珍妮•罗森和艾伟德二人开了一间客栈,接待往来的骡夫住宿,向他们传福音。

珍妮•罗森与艾伟德合影

珍妮•罗森给客栈起的名字叫“八福客栈”(the Inn of Eight Happinesses),这“八福”源自《圣经》里耶稣的《登山宝训》。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登山宝训

1932年11月的一天,罗森不慎从高处坠地,不治身亡。此时,距离艾伟德到来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1936年,Gladys Aylward 归化为中国籍,取名艾伟德,时年34岁。第二年,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僻远的阳城也在劫难逃,被日军占领。1939年12月,日军暂时撤离泽州。 传教士到地方传教,有办学校、办孤儿院的传统。泽州的孤儿院由前宣教士大卫夫妇创建,收留了上百名孤儿,分成男院与女院。1939年的泽州,有大约二百名孤儿。因经费筹措日趋紧张、时局太过动荡等等原因,艾伟德所属教会设立在西安的中国西北区总部计划把所辖孤儿院的孤儿全部集中到西安。 1940年初,依照艾伟德的建议,经过总部负责人戴维斯同意,艾伟德的助理晋本光,带领一百名孤儿去了西安,将剩下的一百名孤儿,迁往阳城山区。艾伟德则暂时留在泽州,帮助照顾宣教站约一千名难民。艾伟德在泽州时,《时代》杂志(Time)创办人鲁斯(Henry Luce,他是美国长老会宣教士路思义的儿子,出生在中国)很同情中国对日抗战的艰难处境,派了记者专访第一个入籍中国的宣教士艾伟德。艾伟德的事迹第一次被西方主流媒体所报道。

1940年冬天,战况越来越复杂艰难,大家劝艾伟德赶紧离开山西去大后方,艾伟德执意要带着阳城剩下的100名孤儿先去西安。这100名孤儿中,最大的是刚放了脚的16岁女孩素兰,最小的只有4岁。无奈,县长派了两个已信了基督的士兵跟她一起上路。他们穿越日军的封锁,翻山越岭渡黄河,终于,他们到了西安的扶风。所有的孩子们,一个都没有短缺地被安置在宋美龄所创办的孤儿院内。一路坎坷,自不必详说。

安全抵达西安后艾伟德与孩子们的合影

1941年底,艾伟德生病住院。 1942年初,艾伟德在四川眉县的难民营工作。 1944和1945年,艾伟德又在甘肃的兰州和四川的成都,在贫穷者和麻疯病人中传福音。她也教青年人英文。 1948年,46岁的艾伟德离家已经17年,身体几乎快垮掉。 1949年全国解放后,格拉蒂丝·艾伟德因为是外国传教士被驱逐出中国大陆,回到英国故乡。不久,有个叫莱得梧(Hugh Redwood)的新闻记者采访了艾伟德。博格斯又把她在中国的传奇经历改编成广播连续剧在英国广播电台BBC播出。这之后,博格斯还把她的故事写成《小妇人》(The Small Woman)。艾伟德俨然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

1953年,她决定重新回到中国大陆,但被拒绝入境,于是前往中国台湾。因西安逃难的事迹,艾伟德有缘与宋美龄相识,艾伟德来到台湾后,常与她在中华基督教妇女祈祷会,一同为中国人祷告。 1958年,美国一位作家将《小妇人》改编成剧本后,由当时好莱坞名导马克·罗布森携手“好莱坞第一夫人”英格丽·褒曼拍摄成了电影《六福客栈》。 1959年,“希望会”邀请她到美国作旅行布道,也曾受邀请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英国广播电台BBC 的电视节目“This Is Your Life”播出她的真实故事后,坎特伯雷大主教接见了她。伊丽莎白女王也邀请她到白金汉宫做客。随后艾伟德又回到台湾。 1970年1月11日,辛劳了一生的艾伟德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68岁,安葬在台湾。据说,安葬时,她的头朝向大陆,表达了她对那片土地的眷恋。“小妇人”的去世,在全世界引起极大反响。蒋介石也以“弘道遗爱”表达了对她的嘉许。

关于晋城市阳城县 八福客栈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与泽州县相连,南与河南省济源市为邻,西与垣曲、沁水县接壤,北与沁水县搭界。总面积1930.7平方公里。明、清时属泽州和泽州府。民国3年(1914),属冀宁道。民国13年,直属山西省。民国32年7月,分为阳南,阳北两县;民国34年4月,合为阳城县。1958年10月,曾合沁水县为阳城县,1959年10月两县分置。 八福客栈由英国独立传教士艾伟德(Gladys Aylward,1902-1970)创办,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东关城后巷。后好莱坞曾将这位小妇人在中国的一段传奇经历改编为电影《六福客栈》。 《阳城县志》载: 1913年,英国人斯米德来阳城传教,在东关城后巷设立教堂(此教堂现基本完好,艾伟德在阳城时就住在这里,八福客栈与此教堂一路之隔——笔者注)。

1921年后,由简称为何、巴、艾的三个英国人依次办教。1938年,日军侵入阳城,艾教士离阳。

六福客栈原址:阳城县凤城镇洪上村

六福客栈内景

上文的艾即指八福客栈的创办者艾伟德。她在台北的坟墓位于台北县淡水镇Christ's College校园内,墓碑正中有蒋公手书的“弘道遗爱”四字,墓志铭曰: MISS GLADYS AYLWARD, MISSIONARY (1902-1970) Born on the Twenty-Fourth of February Nineteen Hundred and Two in London, England. She came to China in Nineteen Hundred and Thirty to preach the Gospel in response to the Lord's call, And became a citize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Nineteen Hundred and Forty one.She was laid to rest in the Lord at Taipei, Taiwan, on the Second Day of January, Nineteen Hundred and Seventy. (1902年2月24日生于英格兰伦敦,1930年蒙召来到中国传播福音,1941年成为中华民国公民,1970年1月2日,在台湾台北市安息主怀。) "Unless a grain of wheat falls into the earth and dies, it remains alone; but if it dies it bears much fruit." ——John 12:24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12:24)

艾伟德墓地照片

P.S: 有关中国内地会:由戴德生于1865年创建,20世纪50年代撤出中国内地以后,更名为海外基督使团。相关介绍请见文章《从中国内地会到海外基督使团》 http://www.docin.com/p-66680932.html

"<>"暂时没有网友评论该影片"}

六福客栈·下影评

很小的时候看过一个动画片:贫苦的渔夫从海里捞上来一个鱼盆,鱼盆里画着一个渔童每到晚间就活了,为渔夫供应日用的饮食,爷孙相处甚欢。某日来了一个尖嘴滑腮秃顶的外国传教士,看上了这个鱼盆,非说是自己祖传的,还勾结官府一起来强夺。渔夫誓死不给,索性打碎了鱼盘,渔童再次显灵,把官府衙门打得地动三摇,把传教士一鱼钩丢到了大海里,为中华人民出了一口气。——从此种下了根儿,外国传教士全都是坏人!来中国就是一搞外国迷信二来强夺中国人钱财宝物的。

一转眼一把年纪了。慢慢看了一些书,认识了一些人,翻墙出去看了很多纪录片,跑了许多地方,去过许多历史遗迹和名人故居,慢慢改变了很多想法和看法。 中国的基督教史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其中外国传教士到中国来宣教的部分是中国基督教史的重要篇章。外国传教士从唐朝开始,进入中国传扬基督教,到晚清民国时期为甚,他们深入中国腹地,在许多你都没想到的穷乡僻壤深深扎根,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抚育孤残、临终关怀等等领域,都留下许多动人的事迹,许多地方留下了外国传教士及其家属的群葬墓地。 这些都略去不说,今天主要是想聊聊《六福客栈》的片子和英格丽褒曼饰演的那个原型——格拉迪斯.艾伟德(Gladys Ayward)。

关于电影《六福客栈》

过年期间百无聊赖的一次网络影视论坛闲逛,然后逛到这里。英格丽褒曼的名字是跟《卡萨布兰卡》联系在一起,以为又是一部英雄儿女在异邦的冒险,这次落脚中国。于是看了。 其间笑声不断。实在是忍不住——看到一群西方脸孔的人,扮装中国人,穿马褂、戴斗笠,说着七头八脑中国话。明明发生在山西,走马帮的顶着东北的皮帽子和绍兴的毡帽;很多村民头上是广西农民的尖顶草帽;戏台子上应该是唱着地方戏,却是唐人街的杂耍变形;偷来孩子卖的女人贩子,活脱脱就是按一个吉普赛女人的风格在浓妆艳抹;山西土匪们各个如同罗宾汉一样驰骋在美国西部丛山峻岭之中;100个带出来的孤儿镜头给特写时,能很清晰的辨认出他们各种西方轮廓……最笑破肚皮的就是: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男主角林上校拥有一个笔直的鹰钩鼻子,与女主角上演一段战地恋情,久别重逢一见面就是标准好莱坞50年代的吻戏。 很多人评价,说这部电影歪曲中国人。老实说,1958年的美国电影,考虑当时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背景,中国又闭关锁国多年,美国人看中国人,总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带着自己的想象在里面。里面很多细节你能在各种美国电影里找到印记,尤其监狱暴动女主角孤身谈判这一段,太特嘛YY了!……但是,但是,这部电影里的中国人某些部分,我觉得刻画得还算传神逼真。 其中,有大量台词的中国人角色有三个:老杨、县长、林上校。林上校太西式设定,可以省略不谈,重点聊聊老杨和县长。

右一为老杨

老杨一直是客栈里的伙计,与两任女主人的长期相处中,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常常充当女猪脚与当地居民之间同声传译和沟通桥梁。老杨朴实、勤劳、机灵、可爱。最有趣情节在,他在客栈里向往来的客旅以说书的形式讲圣经故事——一边绘声绘色讲到挪亚打造方舟,一边又天马行空扯到挪亚去见伯利恒的耶稣。前后完全相差3000年的人和事,老杨兴之所至讲得毫无违和感。这种事情只有中国人干得出来。你看那部《西游记》,佛教道教各种巫术大集合,再加上唐太宗李世民、唐僧玄奘这些真人真事,又撞色又混搭,中国人喜欢了一代又一代。老杨乐天知命、勤勤恳恳一辈子,却死在日本人空袭的炸弹里。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上来。 县长也是值得一写的人物。不过一看,就是一个标准西方人,染黑了头发胡子来扮演。 县长生于兹长于兹,儒家文化法家做派传统治家,家中三妻四妾,一心励精图治乡里,却也受到传统习俗宗亲长辈观念上的束缚。女主角三番四次在治下各种反对意见,有的他觉得有助于治理整顿可以支持,有的觉得胡搅蛮缠必须喝止。为了维护政府宗族各方的权柄面子,他几次约见,严厉痛斥,也有几分喜爱这个女人不畏强权的直言。女主角几次碰到钉子,逐渐学会迂回,县长发觉,也愿意陪她玩上几遭。

右一为县长

老实说,这个县长显然有些美化。尤其县长还充当红娘,为林上校和女主角各种创造机会,又送衣服又安排约会,实在不符合中国特色。但是中国传统官员那种平时中庸求稳、却于危难之挺然的性情,我觉得刻画得还不错。日本人来袭,县长召集乡绅的会议上,表现出来“宁可玉碎”的决心,不是高言壮语,而是缓缓道出他的决定。他要书记员以书面形式记录下,他愿意成为基督徒的决定,我并不认为他是完全皈依一种宗教,更多意义上,是对女主角多年亦敌亦友的惺惺相惜和打赏。正如他所说:这是送给你的礼物。但一个外国女人,凭着心灵诚实、善良仁爱这些如盐如光的品格的确感动了人心,县长的钦佩同样出于真心。 这部戏的高潮终于出现在60分钟以后,日本人来袭,女主角带着100个中国孤儿在两个星期里,完全靠脚,从山西阳城走到西安。这一段完全是历史事实。

所以,这是一个值得大家认识的女人,这个女人在中国的故事不应该被中国人遗忘。虽然真实的艾伟德身材矮小、皮肤黯黑、性格暴躁、缺乏耐心,完全不同于英格丽褒曼塑造的人物那么美丽、可爱、亲切,也没有什么战地爱情可以来做英雄事迹的点缀。 圣经里记载了许多伟大的人物,人人都有缺点,甚至很大的性格缺点。彼得性格暴躁、保罗曾经迫害基督徒、摩西太有优越感、大卫私通行淫……但上帝深知道他们最优秀的地方在哪里,并善用他们的优势在历史上做出人所不能及的贡献。艾伟德也一样。她有各种缺点,可是她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和品质,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 她是第一个入中国籍的英国宣教士。她曾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用仁爱和信念让100名中国孤儿获得生的希望,并且被日本人专门悬赏通缉的“小夫人”艾伟德。她的故事曾让美国人深深震撼,“飞虎队”海外招人时,许多美国青年受艾伟德故事的感召,自愿来到中国从事危险的飞行任务。她是影响美国表态支持中国抗日战争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她的故事到今天,都在鼓舞许多人,仍然有许多人不断探访阳城八福客栈的遗址。 去伪存真,一部戏剧化的电影故事,如果能让我们对真实的故事原型感兴趣,能够吸引我们去探索真实发生的事情,就是好的。

格里蒂丝•艾伟德(Gladys Aylward)真人真事

Gladys Aylward(1902-1970)

艾伟德生于1902年2月24日出生在伦敦北郊一个邮差的家庭,自幼家境贫寒,靠做女佣以维持家庭生计。 27岁那年,艾伟德信主,极力想完成上帝“到万民那里传福音”的大使命,有感动想去中国传福音。然而,当时的艾伟德不是神学院毕业、没有任何专业技能;没有学历,连高中都没有读过;一口伦敦郊区俚语、中文根本不懂得。以她的条件,艾伟德不具备成为宣教士的要求,但她的赤诚却深深打动了伦敦卫理公会中国内地会总部的负责人。负责人提供了一些让她可以先操练技能的机会。 1930年初,在卫理公会的一次聚会中,她偶然听说中国山西有位老宣教士珍妮•罗森(Jeannie Lawson)已经73岁了,欲退而不能休,因为苦苦寻觅,却无人接替。听到这个消息,艾伟德如获至宝,她马上写信给罗森说:“那人就是我!” 1930年10月18日,28岁的艾伟德告别了亲人,只身踏上了梦寐以求的传教之路。她随身只带了两个箱子,一个箱子里是她的衣物,另一个箱子是简单的食物和路上做饭用的酒精炉。她绕道西伯利亚,在路上差点被人给卖了。经过千难万险,她总算来到了中国天津。此时,艾伟德已身无分文,而且一句中文也不会说。奇怪的是,一个人力车夫为了拉生意,又看到她衣着破旧,就把她送到天津宣教中心,结果让艾伟德少走了许多冤枉路,自己也从宣教中心那里得到了该得的车钱。 艾伟德多方打听,偶然碰到了一个在天津谋生的晋城人,把她从天津带到了山西泽州内地会宣教站,一位年老和善的女宣教士司米德夫人(Mrs. Stanley Smith)接待了她,最后,她终于到达目的地——中国山西阳城,,当时行政上被泽州府所辖的小县城。 在中国生活已超过五十年的珍妮•罗森(Jeannie Lawson),她居住的房子当地百姓称之为“鬼屋”,没人敢住,所以租价特别低廉,每年只一英镑。在此,珍妮•罗森和艾伟德二人开了一间客栈,接待往来的骡夫住宿,向他们传福音。

珍妮•罗森与艾伟德合影

珍妮•罗森给客栈起的名字叫“八福客栈”(the Inn of Eight Happinesses),这“八福”源自《圣经》里耶稣的《登山宝训》。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登山宝训

1932年11月的一天,罗森不慎从高处坠地,不治身亡。此时,距离艾伟德到来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1936年,Gladys Aylward 归化为中国籍,取名艾伟德,时年34岁。第二年,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僻远的阳城也在劫难逃,被日军占领。1939年12月,日军暂时撤离泽州。 传教士到地方传教,有办学校、办孤儿院的传统。泽州的孤儿院由前宣教士大卫夫妇创建,收留了上百名孤儿,分成男院与女院。1939年的泽州,有大约二百名孤儿。因经费筹措日趋紧张、时局太过动荡等等原因,艾伟德所属教会设立在西安的中国西北区总部计划把所辖孤儿院的孤儿全部集中到西安。 1940年初,依照艾伟德的建议,经过总部负责人戴维斯同意,艾伟德的助理晋本光,带领一百名孤儿去了西安,将剩下的一百名孤儿,迁往阳城山区。艾伟德则暂时留在泽州,帮助照顾宣教站约一千名难民。艾伟德在泽州时,《时代》杂志(Time)创办人鲁斯(Henry Luce,他是美国长老会宣教士路思义的儿子,出生在中国)很同情中国对日抗战的艰难处境,派了记者专访第一个入籍中国的宣教士艾伟德。艾伟德的事迹第一次被西方主流媒体所报道。

1940年冬天,战况越来越复杂艰难,大家劝艾伟德赶紧离开山西去大后方,艾伟德执意要带着阳城剩下的100名孤儿先去西安。这100名孤儿中,最大的是刚放了脚的16岁女孩素兰,最小的只有4岁。无奈,县长派了两个已信了基督的士兵跟她一起上路。他们穿越日军的封锁,翻山越岭渡黄河,终于,他们到了西安的扶风。所有的孩子们,一个都没有短缺地被安置在宋美龄所创办的孤儿院内。一路坎坷,自不必详说。

安全抵达西安后艾伟德与孩子们的合影

1941年底,艾伟德生病住院。 1942年初,艾伟德在四川眉县的难民营工作。 1944和1945年,艾伟德又在甘肃的兰州和四川的成都,在贫穷者和麻疯病人中传福音。她也教青年人英文。 1948年,46岁的艾伟德离家已经17年,身体几乎快垮掉。 1949年全国解放后,格拉蒂丝·艾伟德因为是外国传教士被驱逐出中国大陆,回到英国故乡。不久,有个叫莱得梧(Hugh Redwood)的新闻记者采访了艾伟德。博格斯又把她在中国的传奇经历改编成广播连续剧在英国广播电台BBC播出。这之后,博格斯还把她的故事写成《小妇人》(The Small Woman)。艾伟德俨然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

1953年,她决定重新回到中国大陆,但被拒绝入境,于是前往中国台湾。因西安逃难的事迹,艾伟德有缘与宋美龄相识,艾伟德来到台湾后,常与她在中华基督教妇女祈祷会,一同为中国人祷告。 1958年,美国一位作家将《小妇人》改编成剧本后,由当时好莱坞名导马克·罗布森携手“好莱坞第一夫人”英格丽·褒曼拍摄成了电影《六福客栈》。 1959年,“希望会”邀请她到美国作旅行布道,也曾受邀请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英国广播电台BBC 的电视节目“This Is Your Life”播出她的真实故事后,坎特伯雷大主教接见了她。伊丽莎白女王也邀请她到白金汉宫做客。随后艾伟德又回到台湾。 1970年1月11日,辛劳了一生的艾伟德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68岁,安葬在台湾。据说,安葬时,她的头朝向大陆,表达了她对那片土地的眷恋。“小妇人”的去世,在全世界引起极大反响。蒋介石也以“弘道遗爱”表达了对她的嘉许。

关于晋城市阳城县 八福客栈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与泽州县相连,南与河南省济源市为邻,西与垣曲、沁水县接壤,北与沁水县搭界。总面积1930.7平方公里。明、清时属泽州和泽州府。民国3年(1914),属冀宁道。民国13年,直属山西省。民国32年7月,分为阳南,阳北两县;民国34年4月,合为阳城县。1958年10月,曾合沁水县为阳城县,1959年10月两县分置。 八福客栈由英国独立传教士艾伟德(Gladys Aylward,1902-1970)创办,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东关城后巷。后好莱坞曾将这位小妇人在中国的一段传奇经历改编为电影《六福客栈》。 《阳城县志》载: 1913年,英国人斯米德来阳城传教,在东关城后巷设立教堂(此教堂现基本完好,艾伟德在阳城时就住在这里,八福客栈与此教堂一路之隔——笔者注)。

1921年后,由简称为何、巴、艾的三个英国人依次办教。1938年,日军侵入阳城,艾教士离阳。

六福客栈原址:阳城县凤城镇洪上村

六福客栈内景

上文的艾即指八福客栈的创办者艾伟德。她在台北的坟墓位于台北县淡水镇Christ's College校园内,墓碑正中有蒋公手书的“弘道遗爱”四字,墓志铭曰: MISS GLADYS AYLWARD, MISSIONARY (1902-1970) Born on the Twenty-Fourth of February Nineteen Hundred and Two in London, England. She came to China in Nineteen Hundred and Thirty to preach the Gospel in response to the Lord's call, And became a citize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Nineteen Hundred and Forty one.She was laid to rest in the Lord at Taipei, Taiwan, on the Second Day of January, Nineteen Hundred and Seventy. (1902年2月24日生于英格兰伦敦,1930年蒙召来到中国传播福音,1941年成为中华民国公民,1970年1月2日,在台湾台北市安息主怀。) "Unless a grain of wheat falls into the earth and dies, it remains alone; but if it dies it bears much fruit." ——John 12:24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12:24)

艾伟德墓地照片

P.S: 有关中国内地会:由戴德生于1865年创建,20世纪50年代撤出中国内地以后,更名为海外基督使团。相关介绍请见文章《从中国内地会到海外基督使团》 http://www.docin.com/p-66680932.html

{end if}